返回第二六〇章 瞅准商机(第1/2页)  九朝元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六〇章瞅准商机

    1.

    春天拿着两张校报的底稿去了户山中学梁超老师在校内开设的油印部,隔老远春天就听到了胶印机工作时候发出的有节奏的“咔嚓”声。

    梁超,户山镇杨各庄人,1984年高中毕业后托人在户山中学谋了一个民办教师的工作,一直任教初一生物课。

    1985年春天在户山中学上初一的时候,梁超曾经教过春天,算起来他也是春天的老师。

    1993年7月,经过几年的努力,梁超终于考上了户县师范民师班,算是圆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转正”理想。

    1993年春天分配到户山中学的时候,也好正是梁超去户县师范脱产学习的时候,故此,春天和梁超两个人这几年一直未曾谋面。

    1996年8月,在户县师范学习期满的梁超被分配回了户山镇。

    回到户山镇的梁超第一时间带着礼品找到了赵志强,要求回户山中学继续任教。因赵志强和梁超以前共事过一年时间,对梁超印象还算不错,尽管赵志强知道梁超和王一川是“拜把子”的兄弟,但还是把梁超留在了户山中学。

    梁超是个识时务之人,对赵志强和王一川之间的交恶也心知肚明,现在看到王一川大势已去,再次回到户山中学的梁超审时度势,并没有对以前的“把兄弟”王一川表现出过度的亲近,反而对赵志强极尽逢迎。梁超的做法深深地刺激了王一川,王一川对梁超这种势力小人的做法深恶痛绝,两个人的兄弟之情已经名存实亡。

    梁超的妻子跟王一川的妻子一样,都是地道的农民,既无一技之长,也无什么工作可做,只能是待在家里侍弄几分薄地,相夫教子。但梁超却是个不本分之人,不想安于现状,也一直在积极地想方设法要给妻子找一份轻松赚钱的工作,也好让妻子早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苦日子,让老梁家人扬眉吐气一把。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话一点不假,天天钻研发财之道的梁超突然从学生试卷上发现了商机,并且在心里细细地算了一笔账。一张试卷一毛钱,户山中学有140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发100张以上的复习题,这样算下来,户山中学学生试卷一年的毛收入就可以达到三万多块,就是刨去成本,纯利润也得有两万多。这比起梁超每个月只有两百多块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死工资,这笔钱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还只是户山中学一家的获利,如果再加上户山镇的其他小学,或者临近乡镇的中小学,那可真的就是一个足以令人震撼的数字。于是,梁超那颗不安分的心变得更加不安分起来。

    于是,梁超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往外跑,近的地方就骑自行车,远的地方就坐公共汽车。梁超出去的目的,一是要考察印刷试卷的行情和市场,二是想设法购买一套印刷试卷的设备。

    可是,一段时间跑下来,梁超的心都要凉透了。

    试卷印刷这个行业在户县地区刚刚起步,社会需求和市场行情都非常好,让梁超心凉的原因是印刷试卷设备的昂贵,已经大大超出了梁超可承受的范围。东州市印刷设备的市场,梁超去看过,一套全新的八开单色试卷胶辊印刷机的价格是两万七千多元,还要再加上一台价值一万两千多元的柔性版制版机,只有这两样设备全部齐备,才可以保证最基本的试卷印刷。一个胶辊印刷机、一个制版机,这两台机器加起来就得四万块钱,以梁超现在的工资状况,就是不吃不喝也得积攒二十年。更何况,梁超正式领取公办教师的工资还不到半年时间,以前领取的都是每月几十元的民办教师工资,家里面一分钱的积蓄都没有。

    但梁超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依然锲而不舍地每个周末去县城或者东州市碰运气,看看能不能碰到别人淘汰的、价格便宜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