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0章 工厂(第一更,求月票)(第2/3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此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棉织市场,自然不可能出现像丝织业那样的大规模的工场。

    而对那种农民自产自销的“土产”免税,更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即便是21世纪的菜市场,农民自产“土产”同样也是免税,甚至政府还要千方百计的为其开拓销路。

    “可现在问题来了,一方面是百姓与家中纺纱、织布几乎不需要成本,用的也是自家的棉花,而且售予纱商的时候,亦不需缴税,而于工场之中纺纱,却需缴以税银,虽是不多,但却也是负担,再加上工人薪酬,成本本就超出百姓自纺。若是加税,必定会激起纺工不满,激起民变自然不可避免。”

    面带微笑朱明忠笑道。

    “所以,想要征税,就非得想办法降低工场的成本!”

    这才是工业革命的核心!

    终于,朱明忠一语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降低成本?”

    不解的看着经略,顾炎武的目光显得有些诧异。

    “这成本又如何降低?这工人佣金若是降低,势必会激起民变,若是”

    “若是一个工人干的活,相当于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工人呢?”

    降低成本的核心是什么?是提高生产效率,在顾炎武的不解中,朱明忠拿出了一张纸,与普通宣纸的绵软不同,这种借鉴了藏经纸、麻纸制作工艺的“清河纸”,更接近后世的纸张——质地厚硬且坚韧,不像中国传统纸张那般绵软。也正因如此,其非常适合硬笔书写以及制图以及印刷。当然,现在朱明忠大都是拿它制图。

    “宁人,你看这台新式纺机!”

    指着纸上的图样,朱明忠的神情略显得意,自从那天说出了鼓励民间办厂的话语之后,他就令人买来一台纺车,对于稍加以研究之后,然后回忆着曾经看过的“珍妮纺纱机”的图样,设计出了一台“多锭纱机”,。

    “过去的纺纱,一个纺轮只带一个纱锭,如此,其生产效率自然非常低下,工场中的工人生产效率与乡间民妇并没有多少区别,可是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看着图上的图样,听着经略的解释,顾炎武甚至不由自主的数起了其有多少个纱锭。

    在纱机的一端上下两排纱锭,足足多达30个纱锭!

    “30个纱锭!”

    惊讶的看着经略,顾炎武反问道,

    “经略,你是说这台纱机一台可顶三十台纺车?”

    与后世人想象的儒家弟子排斥技术不同,至少在这个时代,这些明朝的士人并没有沉迷于“考据学”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许多事物仍然保持着浓浓的好奇心,并且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许多事务。而翻看着那些图纸,顾炎武整个人完全被这台纺纱机轻巧的结构和奇妙的设计而吸引,以至于完全沉浸其中,更是不时的赞叹着其中的奇思妙想。

    “也许达不到三十台纺车的效率,但是二十五六台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它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比如在中间再增加一排纱锭,再增加三十个,这样的话,一台纱机一名工人,每天纺纱就等于至少五十人,如此一来,这纺纱成本自然可以大幅度降低,以此机建立工厂,工厂出纱自然也就能够与乡间民纱竞争”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这才是建立工厂的根本前提,这同样也是工业革命绕不开珍妮纺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它的出现使得工业化生产有了与家庭作坊生产竞争的本钱——足够廉价。

    惊讶于它的效率之余,顾炎武更惊讶于它精巧的设计。

    “经略,这是何物?”

    见顾炎武指着纺车上的一个部件问道。

    “这是以“辊”,通过这里喂入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