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公平(第二更,求支持)(第2/3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必定都是不曾仕清的举子,他们在地方上都是颇有名望,甚至得到朝廷嘉奖的忠义之士。

    “没人说要废八g嘛!”

    陛下好像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尽管有这样的的心思。

    但那老举子看了一眼王夫之,然后说道。

    “确实没有人说,可是今上好以实学,皆以实学取士,可我大明又岂是处处皆可学以实学,虽说书院许天下人赴考,可是寒门子弟又岂能不远数千里于书院就读?”

    老举子的话,让周围的人无不是纷纷点头称是,大明虽说没有开科举,可是仍然以考试取官,只不过不再以八g取士,只要进入书院,学习“经世之学”后,就可以参加文官考试。但在很多人看来,这恰恰就是最大的不公之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书院,不是所有人都有钱负担书院的学费、生活费。

    “当年高皇帝为何专以八g取士,正因为不以八g取士,天下寒门子弟根本出头无望,如此,高皇帝方以八g取士,以为天下公平,无论是江南富家子或是西南寒门子,于八g定制面前皆是公平无二……”

    面对老士子的话语,知道其说的是事实的王夫之只得劝说道。

    “我说尔等为何倔强如此?我,我学政向你们保证,陛下不会就这么扔下你们不管!将来,将来,必定是会有后旨的!”

    说着,王夫之又一次他朝前举起那个大碗。

    “你们就吃一口吧!我求求你们啦!”

    ……

    雨打窗户上,好像在哗哗地流泪。

    听着这两日越来越多的士子在国子监聚集,朱明忠只是坐在龙椅上,神情庄重地端坐着。

    “陛下,士子皆言,以书院取士,非是公平之道,高皇帝取之以八g,虽有失偏颇,但却亦不失为公平之道……”

    对于王夫之的这一说法,朱明忠并不反对,这是事实,也是大明开国诸贤与朱元璋选择八g的原因——公平。

    其实在古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才的选拔,其考试形式必须要符合中国这样地域辽阔,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差异较大的现象。因为在古代通信技术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若一经修改,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传遍全国,所以科举考试的形式就尽量不会去调整,内容需长期固定甚至一成不变。

    除此之外,朝廷还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穷富差异,倘若科举的形式与内容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那么许许多多的寒门子弟根本出头无望。

    既然科举考试是全国x的,那么当局者就必定会顾及全局,尽量维护公平和正义。首先,八g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富人家可以买大量书籍供孩子学习,而穷人家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买不到书。这样就等于关闭了寒门学子登上天梯的机会。

    但是这样的公平,却带来了另一个结果——学生专门研究八g而不问其它,最终导致其只知八g,而不知实务,以八g取士,取出来的又是什么士?

    “公平……”

    抬起头,看着王夫之,朱明忠沉y道。

    “如果公平的代价是要一群,不知兵、不知政、不知税、不知农、不知世事的官吏,这样的公平取之何用?”

    公平!

    这两个字,看似很重要,可是若是为了公平,陪上了国家的未来,这样的公平又有什么意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