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章 臣与臣(第二更,求支持)(第2/3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笑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些不过只是无知妄言罢了!”

    直到现在,顾炎武都无法忘记,那日朱之瑜一边品茶,一边轻声言道。

    “世人只知京师之要,却不知如今天下四分,淮、闽、楚、晋,至于朝廷,不过偏安于万年,以至于世人言称“天下只知有四藩,而不知有朝廷”……”

    在听到那句“天下只知有四藩,而不知有朝廷”,顾炎武只是无奈的苦笑,四藩中兴大明是有大功于国家,可是四藩把持天下,也是人所共知。

    “于四藩中,至于李楚,不过是一跳梁小丑,不足为虑,而于李晋,大王有大恩于晋藩,李晋者虽出于贼可却也是信诺伟丈夫,其断然不会行不臣,其偏于东南,实力有限。四藩之中唯我淮、郑闽可为强者!”

    淮闽可为强者,对此顾炎武自然不会有丝毫怀疑,现在李子渊或许兵多、地盘大,可实际上,其财力物力极为有限,至于李定国同样也是如此,财力物力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也就是淮闽据天下税赋之要,从不曾为粮饷烦恼。

    “现在淮闽两家可谓是平分秋se,实力虽稍有差距,但世人皆知,淮出于闽,所以闽郑看似仍势压我淮,可若是大王夺下京师之后,又会是什么情况?”

    朱之瑜的这番,只让原本以为大王不过只是志在“不遗患后世”的顾炎武,立即想通了一切,就在那一瞬间,所有的一切都颠覆了。

    “大王是,是担心……”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若是京师为我所据,虽说天下人皆言大王功在社稷,可却不知,亦会令大王为四方所指,目前朝廷于万年,倾赖大王庇护,如若京师再为大王所克,朝廷、京师以及名望,如此,闽郑、李楚如何自处?”

    “不,还有朝廷吗?”

    那句话说出之后,顾炎武便是一阵苦笑。

    朝廷……那个朝廷又有何用?

    “挟天子以令不臣,都不臣了,还会惧怕天子吗?况且,如若天子令李楚弃兵权入中枢,李楚又岂会自投罗?”

    “如京师在我手中,我淮必定成天下众矢之的。闽郑与李楚非但可能合流,亦可以还政于朝为名,以言论攻伐于我,毕竟,大王在朝,而闽楚在野,在野者因无需负担责任,自然可全无顾忌,一如他日朝中之清流言官。”

    提及清流言官时,顾炎武自然想到了大王对那些所谓的清流言官的评价“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皇明之坏,即坏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

    “言官只逞口舌,手中无兵,闽楚兵强马壮,可助口舌啊。”

    这么一番感叹之后,朱之瑜放下茶杯,朝北方看去,似乎是t谅到学生的为难似的长叹道。

    “若大王克复京师,必须奉朝廷还朝,到时纵是行忠臣之事,于闽楚口中亦是不臣,如何可为忠臣?纵是马放南山,于闽楚之口,仍为不臣。两藩倾力诋毁之,大王又能如何?”

    凝视着北方的朱之瑜随后又说道。

    “他人皆言京师何等之好,京师何等之妙,朝廷在我,京师在我,天下焉能不在我,可却全不知,四藩鼎立,稍之不慎,既可能万劫不复,所谓之妙,不过只是烫手山y而已,况且……”

    扭过头来盯着顾炎武,朱之瑜的语气显得有些沉重。

    “古往今来,立不赏之功者,又有j人能得以善终?今日,天下四藩皆立不赏之功,皆有不赏之能!如此,若为众矢之的,又岂我淮之福?”

    把持朝廷真的那么好吗?

    “三国之时,曹c挟天子,天子令又岂曾号令孙权、刘备?反倒是刘备以“衣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