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1章琉璃第二更,求月票(第2/3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取出后一边拈转,一边通过吹筒吹气,使玻璃液慢慢膨胀成球形,然后放置到半球形铁槽内继续转动,使球形圆正。铁槽内有少许冷水,起降温作用。同时,用水冷却吹筒的另一端,以便于把持。等玻璃稍微冷却后,再将吹筒探入池炉,二次蘸取,这样重复多次,直至玻璃液成为直径达二十公分左右的球时,将其放到一个瓢形铁槽内,一边继续用水冷却吹筒的下端,一边从上端吹气,使球形逐渐涨大,成为空泡。吹制过程中,要时时转动吹筒,使球形空泡薄厚均匀。如果玻璃温度降低,则再将吹筒深入烘炉加热,使玻璃泡变软。此时,将吹筒悬空垂立于深地槽中,从上端吹气,玻璃泡受重力影响慢慢坠入地槽,形成筒状。

    这时的玻璃筒厚薄并不均匀,一般底部较厚,顶端较薄。但玻璃筒已冷却凝固,不能再吹,将其再入烘炉加热,待熔化变软后取出,在深地槽内摆动旋转,同时吹气,使筒壁厚薄均匀。如又冷却,则再入烘炉,如此反复,最后吹成一个长约二米多、厚薄均匀的玻璃筒。玻璃筒吹成后,通过冷热相激使其产生暗纹,再边转动边轻击,去其底部,从吹筒上卸下;再用同样方法截为数段,将每段纵剖,最后入摊片炉将筒形摊成平板玻璃”

    目睹着这些从博山请来的工匠如何将玻璃吹制成型,然后再将玻璃摊片,一直默默观察着玻璃片生产过程的朱明忠,此时已经在脑海中反复将曾看过的玻璃生产工艺与眼前的工艺贯通起来。

    虽说就“吹筒摊片法”来说,其描述本身来看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很容易。然而当朱明忠建了这个工厂去实践这个过程的时候,才发现这句描述大大的弱化了制造中对技能的要求,只是简单的几百字,并不能完全道出平板玻璃制造的关键。

    就像眼下,虽说玻璃厂的工匠大都是从博山高薪请来的工匠,对于吹制玻璃并不陌生,而且吹制的过程看似顺利,成功的制造出了一块块平板玻璃,但是朱明忠知道,这些玻璃,就没有几块合格的。

    甚至最初的几十次试验更是毫无悬念的失败了,要么根本做不出大圆筒,要么制出的玻璃同样也是厚薄不均,甚至就连同摊开,也会时而碎裂。

    “实在不行,就直接上平板浇注法逄了!”

    无可奈何的看着地上多出的成筐的碎玻璃,还有一块块厚薄不均,镜面有结块的玻璃,朱明忠暗自寻思着。

    平板浇注法,是法国人发明,17世纪末就开始在法国批量制造的,到18世纪中期的时候,法国的平板玻璃年产量已经突破了1000吨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窗户玻璃和四轮马车的车窗玻璃。

    相比与人工吹管摊片法,浇注法的优点是能够生产出更大的玻璃尺寸,至少两三倍于吹制法。而且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低得多。缺点是固定资产的投资非常大,如果说前一种摊片法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制造阶段,那么浇注法就类似近代化的工业生产。

    “不过这样一来,到时候市场容量也会有问题,能不能一下便接受这么多平板玻璃?”

    而且浇注法生产的平板玻璃表面比较毛糙,还需要进行研磨,与吹管摊片法表面光洁无需研磨截然不同,这也是吹管摊片法一直占据市场主流的关键原因,甚至直到20世纪,清末时期中国引进德国技术设备生产的平板玻璃,也是吹管摊片法生产,只不过人工吹管变成了机器吹管,尽管浇注法更适合生产厚玻璃,但在20世纪初就被其它工艺所取代。

    “实在不行,可以先试验一下浇注法”

    心里正疑惑着的时候,朱明忠便听到那边传来工匠欢喜的喊声。

    “成了,成了,大老爷,您瞧瞧,这块玻璃,这块玻璃上可没有一个结块,而厚薄完全一样”

    见大老爷走了过来,一头汗水的侯明德,指着一块玻璃,有些得意的显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