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非我族类(第2/4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必定是以王朝衰为前提……”

    陛下的回答,让朱之瑜微觉诧异,不过却不以为奇,毕竟,他知道,陛下的不同之处,同样也知道对于陛下来说,他一直寄希望于通过制度是完善大明,让大明在没有明君,甚至有昏君时,仍然可处于盛世之中,只是,这,可能吗?

    随后,两个人又在那里简单的聊了几句,然后朱之瑜才慢慢的谈到那些绝食的士子身上,尽管他一直主张实学,但是对于那些士子却同样也是心怀同情。

    “其实,自成化后,朝廷皆以八股取士,实属无奈之举,毕竟让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进而以书中内容为背景进行出题,实是公平之举。而相对优秀的人才,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题目,哪怕以八股文的形式,也一样才考取一个较好的名次。事实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明,我朝的那么多能人志士都是考了八股科举选拔出来的。”

    看着陛下,朱之瑜颇为委婉的说道。

    “科举就像如今的各书院的入学考试一样,它只是人才选拔的一个机制:通过考试把天下的人才挑选出来,如此公平取士,才是科举的本意。所以,臣以为,这八股也不是全无一用,至于“实学”……”

    沉吟片刻,朱之瑜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实学皆是经世实用的学问,岁岁有新,纵是于清河书院之中,亦很难时时跟随新学,更何况偏远地方?那里的学生们自然学不到实学。如此,那些地方的士子自然有其优虑,毕竟,现在书院入学考试实学内容已经从过去的一成不到,变成了现在两成,未来会进一步增加,地方的士子自然知道这一事实,所以才会忧虑如此,所以才希望朝廷能够考虑到各地,仍以科举取士为正途。”

    尽管做为实学的传播者,但是需要考虑到天下绝大多数寒门子弟的利益。许多寒门子弟并没有能力每个月都会买上几本有关实学的书。他们说居住的地方甚至都不会有最新的实学学问传播过去。

    就像算术一样,当贵州的士子他们以为天下只有《九章算术》的时候。在清河这里的士子却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算术知识,还有从西洋传来的知识。

    当他们以为天下只有《大明律》的时候,事实上大明又岂止一个明律?

    正是这种差距使得他们知道,如果不能维护以十三经出题的八股取士,那么绝大多数寒门子弟在未来会被排斥与文官考试之外。因为他们没有渠道,也没有财力去学习那些新学。

    所以他们才会把一切希望放在八股取士身上。毕竟那是最公平的。即便是最穷的寒门子弟也能买得起那几本经书,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晋身官场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正是他们坚持的根本原因。他们之所以坚持,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文官考试。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越来越倾向于实学的文官考试在未来必定会把大多数没钱买书,没钱进书院的寒门子弟排斥在外。

    “科举取士……”

    沉吟片刻,朱明忠沉声道。

    “非是朕不愿以科举取士,而不能!”

    如此肯定的回答之后,没有理会朱之瑜的不解,朱明忠又继续说道。

    “老师可知道,朕为何在设计官制时,特意分立文武?”

    这……

    朱之瑜看着陛下,并没有回答,之所以没有回答,是因为早在三年前,对于大明朝现在“文武殊途”的局面,士林就有着他们的猜测,而最让人信服的猜测就是孝烈皇帝的遭遇,使得陛下不信任文官,不愿文官插手军务。

    当然,也有一个原因就是江北的旧制,本身就是“文武殊途”,现在大明只是沿用旧制,沿用着陛下登基之前的旧制。

    现在陛下这么说,他自然显得有些好奇。

    “其实,朕每每读史书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