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02章 取钱傍身(第2/3页)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银行发生的,杨明志是动了真情:“同志,你们继续工作。当人民看到银行继续营业,他们就将相信自己存的钱依旧有保障。”

    战争时期钱财有保障又有何用呢?

    苏联关系国计民生的物价一直在涨价,老百姓的日常吃喝用度,只能严格按照战事配给制。苏联认为自己的配给制证明了自身体制的优越性。至于物资涨价的本源,大部分原因是来自当局故意提高物价,次级原因则在于卢布钞票的滥发。

    工人的工资开始罕见的增长,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突然提升,不过人们也很快发现,自己增加了收入,物价涨得更厉害。

    而苏联的敌人德国呢?德国也在搞配给制,也在超发货币。和苏联有所不同的是,小胡子当局可没有官方的将诸如食品的价格抬高数倍,仅就1942年九月,一切的经济活动还是遵循着市场规律。之所以德国还能暂时维持,几乎就是依赖尚且存在着的战争红利。

    不过就时局来看,德国的战时经济模式正在加速恶化,全面的经济管控只是个时间问题。不过到了那一时期,如日总天的帝国,也注定了将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杨明志是完全同意战时军事管控的,自己和妻子一共取了一万卢布,他相信,敢于这么做的苏联公民必然寥寥无几。那些高级官员,即便国家再困难,至少他们的吃穿用度不必发愁,一切由国家报销了。

    军人就更不犯愁了,各个战场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有谁要为自己的生活买单呢?

    杨明志很清楚,仅就吃饭、穿衣还有住房的问题,他因为是中将,享受着苏联赐予的近乎免费的待遇。不过还有许多事是需要用现金操作,以一万卢布的巨款傍身,万一遇到什么事就好办了!

    所谓能用钱解决的事还算是事吗?如若真的遇到这类麻烦,怕是五六百卢布就摆平了。

    新西伯利亚是未知是所在,昔日自己奔赴白俄罗斯,火车经过那座城市根本就没停过。

    他成了法理上的苏联公民,灵魂依然是中国的,生活习惯于三观是无法改变的。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是要面临灾难,干旱、洪涝、台风,乃至残酷的战争。五花八门的灾难经历的太多,人们几乎骨子里都明白,平常时多囤积粮食,多埋些银子,荒年时候足够保命。

    有种理论更是认为,明末的连续自然灾害迫使全国老百姓囤积白银,大量银子埋在地下,就导致了明末的“银荒”,进一步恶化了全国经济,摧毁了国家财政。且不论这个理论是否合理,后世的新中国,确实是全世界大国中,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杨明志夫妇一口气取出一万卢布先进,据悉是用作日常消费,在银行网点一票劫后余生的职员看来可谓匪夷所思的疯狂行为。因为物价涨得再厉害,工人的工资普遍涨到了五百卢布,这比战前已经涨了两三倍了!将军倒好,一口气取走了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收入。

    杨明志把钱揣在大衣里,他还需抓紧时间去照相馆看看。

    他不知道的是,这番刚刚上了被咋的很不雅观的轿车,后脚,一名换成普通人打扮的银行职员,带着自己上司的书信,骑着自行车就向着总行狂飙,只为报告:别列科夫将军夫妇突击取了一万卢布,用处不详。

    有了钱就有了底气,轿车继而直奔照相馆。

    “但愿,空袭之后那一带一切平安。”

    杨明志这么幻想的,事实又如何能像他的幻想呢?

    照相馆玻璃全被震碎,内部的器物倒了许多。固执的馆长命令自己的职员,在警报开始响起的时候狂奔去最近的地铁站躲避,而他坚决的留在暗室中,抓紧时间抢救财物。

    待洗的交卷被扔进铁盒,已经洗出来的照片统统搜集起来。最后,他抱着一个大盒子蜷缩在木桌下,硬生生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