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二章 邮政(第1/4页)  宋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能够摆脱财政危机,这对于大宋高层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面对老丈人和义父的提问,王静辉陷入了沉思:这实在是有些太急躁了,这么早就动厢军,使用后世那些做法直接嫁接过来能行吗?

    王静辉心中不能确定,他不知道如果这样做是不是对大宋有好处,毕竟历史上王安石便是好心办错事的典型,有这样的“榜样”这让他很犹豫,说道:“圣上,臣刚才提出的一些方法也只是在臣心中凭空杜撰出来的,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如果贸然实施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还请圣上和各位大臣三思!”.ttzw.

    英宗赵曙笑着说道:“驸马过于谨慎了!朕和韩公等人都看过你的策论,他们可都是非忱赏你的策论呢!”

    王静辉见老丈人的心意已决,心中也是有些颇感无奈:也许正是历史上大宋现在的财政危局才迫使神宗赵顼在遇到王安石后才毅然启用他的缘故吧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既然是由他提出来的方案,王静辉认为自己有义务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他对英宗赵曙说道:“圣上志向高远,臣所不及也,但所谓事有轻重缓急,即便是一个好的主意,如果仓促施行可能也会带来比较坏的效果臣所写的策论中的几种方法,经过仔细思量后,认为应该先建立厢兵的邮政网络最为妥当,风险最鞋还请圣上明察!”

    枢密使富弼在一旁问道:“何谓邮政网络?”

    王静辉请英宗赵曙给他一张大宋的全国地图,赵曙拆迁宦官取来地图后展开摆好他用手指着地图说道:“邮政网络是现在最容易建成而且还可以容纳很多厢兵的一个方法大宋现在最繁荣富庶地地方基本上是沿长江从成都府到扬州与从杭州到汴都地运河相交汇,我大宋繁荣之地基本上都沿河分布臣的设想是这样地:在各州的厢军中挑选出一部分人来专门负责传递官府公文和百姓家书或是负责传递重量很小的包围由老弱的厢军来负责分类装车,然后由少部分精壮地厢兵来负责运送这只是第一步,如果这两条沿河的邮政线路运行的不错的话,圣上和众位大臣还可以继续推广将这个慕推广到全国,到时候所有的邮政线路将会像蜘蛛网一样把大宋境内所有的县城甚至是乡村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真正的邮政网络!现在我大宋传递信件多是靠私人传递或是行脚商人来顺路捎带,官府则是差遣百姓来传递,这样既费时有费力,由厢军分流出一部分人专门来做这件事,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厢军的生计问题,还可以给我大宋百姓提供便利,甚至可以还可能会盈利邮政网络是臣想的最多地方法,牵扯的州府虽然多但人数要少,更有利于朝廷控制,其难度远比臣的其他方法要低很多大宋可以先在这次小规模的改制当中积累经验,如果成功了,可以增强其他大臣的信心,这样也有利于以后进行更大的改制!请圣上及各位大人三思!”

    福宁殿中所有人听完王静辉的话后,都陷入了一片沉思:驸马的办法确实不错,毕竟汪在纸面上地东西看着是不错,不过谁也不敢说等真正实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麻烦虽然这个邮政系统所能解决的厢军数目与其总数相比还是很少,但却是王静辉策论中几个方案中最切实可行的,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想到王静辉刚才话中所描述地那个深入大宋境内每个县城和乡村的邮政网络,要是真的能够建立起来,仔细一算恐怕所需厢军人数恐怕不下十万这可就是每年变相为朝廷省去了六十万贯的军费,这还不包括十万厢军的补给后勤管理赏赐转运损耗……最主要的是这些“转业”安置的厢军按照王静辉的说法儿其中有八成是不具备战斗力的人员,这笔帐又可以算一算了……

    英宗赵曙等人在心中经过一番计算后,如果按照王静辉的建议施行,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风险都会降到他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况且福宁殿中的群臣如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三司使蔡襄参知政事欧阳修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