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5章 勤劳的汉家百姓(第2/3页)  正德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造的机会!

    所以,现在的玉林城有儒士、商人也有无地流民。

    为避免这些人结成乡党不利于自己这个知县统治,张璁将这些人进行了打乱重新编排,每坊中既有贫穷如无地流民也有富贵如官绅家商人。

    接着,张璁在让各坊自己推举出一坊间里长。

    读书人即便再被人不耻,但在文盲率很高的大明依旧是受百姓敬仰的,因而,基本上各坊里长基本上依旧是这些儒士。

    朱厚照在得知此现象后,也没有排斥这种现象,毕竟知识分子总是容易成为领导者,也适合成为领导者,朱厚照不可能组织他们在塞外再次成为剥削者的现象,他只要求统治那块土地的人是大明的人。

    而在那块土地的生活的人也是大明的人,而且得拥有基本的权利,这样才能让这些人知道做大明的子民比做其他国的子民好。

    一旦大明有一天陷入了危机,他们才会感受到亡国带来的巨大痛苦。

    在修建玉林城城内建筑的同时,张璁便开始带着自己的佐官幕僚胥吏以及各坊里长和各户户主开始去玉林城外划分耕地。

    因为近卫军第一师就在附近扎营,且近卫军的骑兵也早已放哨于百里之外,所以,张璁等人也不担心有鞑子突然出现时,而来不及回城,也就只安心做着分田的事。

    按照,内阁与户部参考玉林以往地利和每口百姓最低需求的生存资料等因素,给玉林城初步制定的分田规则是每口成年男女四十亩口分田,十亩永业田。

    前者可以种五十年然后归于官府,再由官府重新划分或者让你继续种。

    而后者则是属于自己的私产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以卖掉。

    玉林城在正统以前本就是大明的土地,而且是卫所军屯之地,但如今因为军屯内迁,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无主之田后,分起田来倒也容易,不用担心影响边镇军事地主的利益。

    不过,也因为玉林一带以前就是大明卫所军屯之地,良田倒也不少,即便是数千士民分了后,也还有余下数万亩田地以及大量牧地与林地。

    张璁把这些土地全部划归了官府即朝廷所有,但鼓励士民承包,承包这些土地耕田屯粮也好还是开矿也好,哪怕是只承包林地打猎伐木都行,除了承包价不一样外,知县张璁不会太严格限制承包者在这些土地上的经营活动。

    于是,跟着张璁来玉林的商人们便都承包下了官府现在还无力开发的田地以及矿地,使得玉林城的产业从一开始便显得多元化起来。

    当然,皇家工业公司的人也跟着来承包了一处矿山,并且承包了这里的一处最大的铁矿,以为大明日益增加的铁矿需求提供更多的铁矿石原料。

    玉林城的第一所社学也新疆起来。

    不过,作为京师大学毕业的张璁改变了社学只读三字经的启蒙教育方式,引入了简单的算术和常识课,且请专门的人予以教授。

    理由是现在玉林的社学面向的都是平民的孩子,而这些将来这些平民之子大部分很难考上举人进士,再授其圣人之道时当也授予其谋生之道,就算将来中了举人进士也是对自己益处的。

    因玉林城乃是新建之城,又是在塞外,而张璁又是朱厚照亲自培养的京师大学学生,自然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鲁子民没想到他会在这塞外扎下根来,他最初只是因为全家饿极了没有饭吃,而不得不接受一位叫张璁的县太爷要求帮其干活而让全家有口饱饭吃而已。

    但他没想到因此却跟着这位县太爷来到了塞外,不但全家人活了下来,还分得了土地。

    作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鲁子民而言,他对别的东西没什么概念,但却知道土地的珍贵,也知道在自己家乡淮扬,一亩田要值十两银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