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五章 作死的仁宗(第2/3页)  大宋猛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张昇,三司使张方平等人皆在,刚当上御史中丞的包拯也在,连王安石这个度支判官也站在人群最末尾。

    御书房里几乎挤得水泄不通。

    赵祯正在发问:“六塔河两次决堤才过二年多,河北各地刚刚恢复一些元气,缘何这原武县又决了?”

    说到六塔河,就不得不提仁宗皇帝人生中作大死的一件事了,那就是给黄河改道。

    为何要人为的给黄河改道?因为以前有个叫李垂的“民间科学家”,他当过河北几地的知州,他通过研究,发现黄河从古至今,一直在改道,河道越来越往北了。

    然后他下了一个定论,就是任由黄河这么发展下去,有一天黄河肯定还会往北改道,再往北改道,总有一日河道就进入辽国了。河道进入辽国?那还了得,辽人的大军,那不是坐着船就可以直接一路南下了吗?挡都挡不住,国之大患。

    然后李垂就不断宣扬这种理论,不断给仁宗皇帝上书,一定不能让黄河再自己改道了,咱们得把黄河改回来,改回千年前的旧河道,就是用人力把黄河河道往南引。

    仁宗开始还并不真当回事,但是庆历八年,黄河又自己改道了,往北改了几里。这回李垂的研究得到了验证,李垂有先见之明,仁宗与朝中诸位大佬回头一想,都觉得李垂说得很有道理。

    怎么办?终于,在两年多前,仁宗与朝中诸多大佬决定干了,把黄河往南掰。当然也有反对之声,比如欧阳修就反对过,时任河北转运使的周沆也反对过,但是没有用,人微言轻。

    改道的方法,自然就是得把黄河挖开另外一个口子,把水引入六塔河。

    然后黄河就挖开了,大水汹涌澎湃,把小小的六塔河直接冲决堤了,把河北东南众多出粮的众多富庶州府,变成了大海。

    结局就是十室九空,连河北十万驻守的禁军,事后再一清点,只剩下不到三万了。

    好不容易大水退了,然后,然后就是……又决了一次,又来一次汪洋大海。半个河北,半个大粮仓,就直接给这么废了。

    给钱给粮,安抚灾民,重新招兵,两年多了,刚刚才见一点成效。

    要说北宋灭亡,靖康之变,与这黄河改道的事情,还真脱不了干系,好好的河北,被这么一场大水一闹,人口锐减,经济不谈,连十万军队的军械装备都要重新打造。

    之后河北段的黄河成了一条“自由河”,想怎么流就怎么流,想怎么冲就怎么冲,实在没办法了,小针针登基后,得给仁宗擦屁股,想把黄河再掰回去,掰回原来的河道,这还能掰得回去吗?又发大水,这回大水还差点把当时在徐州的苏轼给淹死了,气得苏轼跳脚大骂。然后罢了,黄河依旧自由。

    等你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元气,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因为黄河不断泛滥,宋哲宗也想着给仁宗擦屁股,又想把黄河掰回原位,又大泛滥,又把河北冲一遍。

    仁宗挖开了黄河,毁坏了河北三千多万亩良田,这种打击,后患无穷。

    然后,二十多年后,女真金人大军来了,破河北犹如无人之境。把北宋给灭了,赶到南方变成了南宋。

    谁知道,金国也被仁宗坑得不小,几个皇帝,一辈子跟大水杠上了,使出了吃奶的劲与黄河杠,年年发大水,年年修河道,年年赈大灾。

    这还不算,连蒙古人来了之后,也跟黄河杠了一辈子,杠到最后,还要发动河北百万民夫去疏导黄河,拼命到处挖河道去疏导河水,然后……百万民夫,到处揭竿而起。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易回河”,仁宗挖了神宗挖,神宗挖了哲宗挖。哲宗挖完,金人接着挖,金人挖了近百年,灭国,蒙古人一接手,从忽必烈就开始挖,接着又挖了近百年,也灭国。

    不作不死,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