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一章:白刃战(求订阅、求月票)(第2/3页)  抗日之超级兵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拼刺小鬼子可是非常的自信的,这源于长久以来的练习和迷信,而关于日军为何如此看重拼刺这还和中国有关。

    拜日本列岛独特而封闭的地理环境所赐,到蒙古入侵日本之前,随着以天皇家族为代表大陆人征服日本原住民的过程而引入日本岛的蒙古马种已经严重退化,已经劣化到和大陆上的驴骡一般大小的体格,这使得镰仓幕府的武士身着沉重的大铠,按照传统战法与蒙古军展开骑射战时伤亡惨重。

    这迫使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不得不改变战术,让武士下马以步兵集团突击的方式与蒙古人进行近身肉搏战,这一策略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精锐的武士以凌厉的白刃战在多个战场扭转了颓势,并最终借助一场神来一笔的台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极大的增强了日本武士对自身近战技术的自信和自豪。

    直到明治25年(1892)的日军军歌《元寇》中,还在歌颂当时镰仓武士的辉煌胜利。

    而从“蒙古来袭”战争衍生出的“白刃战自信”推动了武士近战技术的极大进步,一个合格的武士应该在战斗初始阶段的弓箭和铁炮对射之后,熟练的使用长枪、薙刀、十字文枪等长兵器进入近战,并在最后的混战阶段拔刀相向。

    这种残酷战场上溃败并生存下来的“野武士”在明朝的时候大量沦为中国沿海海商的金牌打手,并入侵明朝东南沿海,给明朝带来的一系列麻烦,连当时的明朝武术家也对他们精湛的白刃技术叹服不已。

    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关东军进攻北大营,许多日军士兵尚未领到实弹,数百名日军就以刺刀和无杀伤力的训练用空包弹击溃了近万人的东北军,驱赶牛羊一般把他们赶出了北大营,继而占领整个沈阳。

    那一战小鬼子直接缴获步枪约15万支,子弹约3百万发,迫击炮约6百门,炮弹约40万发,山、野、重炮约250门,炮弹约10万发,无烟火药约40万磅,成为了现代战争史上的景。

    正是因为这种悠久的历史和实战中建立的信心,因此日军对于白刃战是相当的迷信的,甚至于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

    看到土八路竟然敢向他们挑战拼刺,剩余的鬼子兵中,一个穿着少尉军装的年轻军官当即怒声吼道:“全体都有,上刺刀,退子弹,杀!”

    说完,这个日军少尉举着自己的指挥刀向着八路军冲了过来!

    这是一场硬碰硬的肉搏战,是军人的意志、勇气和战斗技巧的完美结合。

    日军的刺刀技术简洁凌厉,主要分为直突、脱突、下突、返突四大类,直突为直接突刺敌人腰部以上位置,目标通常为喉、胸、肋。

    脱突为刺刀相交时,占据中线压制对方刺刀后顺势刺入对方上半身的技术。下突为突刺对方下腹部、腹股沟及裆部的技术,返突为以强力拨开对方来袭刺刀,乘虚而入刺入对方身体的技术,连续刺突为一系列虚实结合的连贯突刺动作。

    总的来说小鬼子在拼刺方面还是非常可怕的,尽管周卫国所部的拼刺技术是周卫国亲自教授的,是专门为对付小鬼子而设计的动作。

    但是有些东西不是教给就能学会的,这需要千百次实战的千锤百炼才能真正成为保命的战技,但是很显然周卫国所部现在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一来是部队训练的时间太短,二来是实战经验太少。

    好在周卫国所部胜在人多,一千五百多人围着一百多个小鬼子厮杀,在士气上一点都不输小鬼子。

    而且为了达到练兵的目的,周卫国命令战士们三个打一个,其余的全都观战,有人受伤立马替下来!

    很快双方就杀红了眼,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身穿土灰色军装顶着刺骨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