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大戏楼乐极生悲(第1/2页)  转轮藏秘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大戏楼乐极生悲

    众所周知,太后老佛爷是个戏迷,不但爱听戏还懂戏,甚至有些戏文烂熟于心。正因为太后的这一特别嗜好,所以重修颐和园时耗巨资建了一座大戏楼,叫做“德和园”。德和园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备、考虑之周全为世所罕见。太后每月初一、十五必去德和园听戏,若逢年节喜庆往往连续开戏几天,所以这个大戏楼很少安静过。

    为什么说听戏而不说看戏呢?就全国范围来说,说听戏的多是北方人,说看戏的多是南方人;就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而言,说听戏的大概是戏迷,说看戏的大概不是,因为有些个老戏精在听戏的时候并不在意演员的作派,而是微闭双眼用手打着节拍专心听唱。

    大戏楼正对面的颐乐殿是太后听戏的地方,或坐于殿门前临时安放的宝座上,或依坐于殿内临窗的炕上。不论她坐在哪里,她身后簇拥的人众都远多于戏台上的龙套。

    大戏楼两侧的廊庑则是被“赏戏”的王公大臣的席位。被赏戏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政治待遇。谁要是被点名赏戏,要装出受宠若惊的样子赶快谢恩,心里却暗暗叫苦,因为实在受罪,有诸多规矩限制:诸如吃喝、交谈、走动、中途退席都不许可。

    苏萍穿越前常常来此游览,看到两边的赏戏廊被打成隔间,放置了桌椅,心下甚不以为然,因为与史料记载不符,八成是颐和园的工作人员想当然的布置,他们太不了解封建社会了。方方面面的史料表明,太后老佛爷当国之时,只要她坐着,在她面前别人都不许坐,除非是她赐座。而有幸被赐座的只有极少数几位年高、有功勋的亲王,而已。不要说王公大臣,就连皇上、皇后也得守规矩。只要太后在场,皇上、皇后听戏、吃饭都得站着。帝王尚且如此,何况臣下乎?如果有那位被赏戏的王公大臣不知好歹,祈望在老佛爷眼皮子底下,在赏戏廊围桌而作,大模大样品茗听戏,那不是作死吗?所以赏戏廊的原貌应该是没有隔间、没有桌椅,只有垫子。不管你是多尊贵的身份,到了皇家的地盘就必须得自降等级。

    苏萍看过一则野史,是说有个社会上的戏班子应召进宫唱戏,太后带领皇上皇后等一干人在颐乐殿门前廊下听戏,太后坐在唯一的宝座上,其他人包括帝、后都在她身后站着。戏中饰演皇上的名叫刘赶三的演员念完定场诗就落座了。且慢,不是说在太后面前别人都不许坐吗?戏台上是例外,否则戏就没法儿演了。这位演员显然是有备而来,他把戏词改了,落座后手指着对面的光绪皇帝念了一句道白:“我假皇帝尚有得坐,你真皇帝犹不得坐耶?”这一来吓坏了全戏班的人,忤逆太后可是杀头的罪过呀!顿时文场戛然而止,全体演职员战战兢兢等候发落。其实这个突发事件对太后的政治智慧也是一次考验,她脑筋转了几转,发话了:“一个伶人,敢冒死为皇帝请命,其情可悯,其忠可嘉。”回身对光绪、隆裕说:“你们坐吧。”又朝戏台一挥手:“接着唱。”太后对这个事件的处理牺牲了一点点个人威严,却赢得了治下百官的好感,还是合算的。此后皇上、皇后在德和园有了坐席,竟然是这位戏子冒死求来的。而这位刘姓名角儿演员也因冒死请命而搏了个好名声。

    且说紫禁城里光绪帝召开御前会议这天,颐和园里苏萍等人随着太后的八抬凉轿进了德和园。赏听戏的王公大臣都在两侧廊庑跪接,赏戏廊既没有隔墙也没有桌椅,只有他们膝下的垫子。太后及身边的一行人就位后,立刻有太监在他们两侧直至戏台的两根前柱挂起两个黄绸缎幔帐,使得大臣们不可能趁看戏之机偷窥龙颜。这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若有刺客混进赏戏廊打算投掷暗器,看不见目标如何下手?当然这两个幔帐并没遮挡赏戏廊,被赏戏的大臣还可以看到完整的侧面舞台。

    今天是宫里的升平署戏班当差。戏单子交给御前太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