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〇三章 应制诗(第2/3页)  大唐杨国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新晋黄门侍郎李林甫。

    ……

    ……

    宴会开始。

    宫廷宴会讲究的是喜庆热闹,李林甫祝酒三巡后,马上又是宫廷歌舞表演。

    唐朝到开元时,君臣关系和谐,宫廷宴会并无太多拘泥。

    舞曲开始后,众王公大臣放松下来,自行进食、品酒,不时就舞蹈本身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宴会在略微有些嘈杂的环境中进行。

    众人最期待的自然是大唐第一剑舞名家公孙大娘的表演。

    不过公孙大娘要压轴出场,众人只能收拾心情,观看宫廷教坊培养出来的舞女献艺,即便这些舞女的才艺略逊公孙大娘一筹,却也比之普通大臣家中豢养的舞女好上太多。

    歌舞表演到最精彩的部分,众王公大臣指指点点,脸上满是沉醉之色。

    此时李隆基悄悄将李林甫叫到身边低语几声,令在场很多人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两轮歌舞献艺结束,到了应制诗的环节。

    宫廷宴会的应制诗,基本都是大臣歌颂皇帝,称赞国泰民安,祝愿国运昌隆的诗词。

    全场安静下来,李林甫立于玉阶之下,朗声道:“陛下于天下置十道,各置节度使、采访使、朝集使,天下政务皆由圣恩,今日宴会便以此为制,应诗一首。取诗才最佳之人,以舞女二人为赐。”

    题目既是应制诗,众大臣都可应景创作,就好像一场比试,设有彩头。

    而当日应制诗的题目,是《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彩头是两名刚才在宴会上献艺的舞女。

    因为没有定下送哪两个,而刚才表演的舞女自然都在备选之列,这令那些对宫廷舞乐称颂不已的人暗暗心动,刚才还想如何训练自家舞女,现在省了,谁赢了皇帝直接送两个,随你心意挑选,如此好机会谁不动心?

    心是动了,但嘴却不容易动。

    皇帝面前,翰林众多,这些人专门以创作诗词娱乐于宫宴为主业,更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大才子列席宴会,谁想在这种应制诗的比试环节中取胜,就要过五关斩六将,没个真本事还真登不了台面。

    在李林甫将皇帝转告的题目公之于众后,很多人在四下环顾,都想知道谁人敢出来应此制作诗。

    一些蠢蠢欲动的人,心下也很为难。

    这题目太过“怪诞”,既然是送十道采访使和朝集使的诗,除了有歌颂皇帝英明神武的要求,也要有对这些人劝谏的意思在内,体现皇恩浩荡,这就多了几分寓情于诗的难度,比之平时赞颂一下歌舞,或是单纯给谁践行,或是吹捧皇帝要困难许多。

    李林甫主持宫廷宴会非首次,应付如此场面早就是游刃有余。

    他见无人起来作诗,便笑看左侧当首席位上的张九龄,问道:“张令公,您在朝中一向以诗文见长,十道置采访使及朝集使,也是您跟陛下提议设立,众同僚不起来应诗,难道您也要坐在这里看热闹?”

    李林甫明显是要给张九龄出难题。

    让你刚才对我冷遇,我现在有机会还不好好报复你一下?

    如此难的题目,你又没多少时间想,若你能作出好诗来,那真成稀奇事了,你若说作不出来,就等于是在人前出丑。

    众人都将目光落在张九龄身上,连李隆基也笑着看向他。

    武惠妃的声音突然传来:“陛下,张丞相诗词举世无双,听闻天下士子都想前去拜见,为此他特地出了题目为难,至今无人能登门,不知是否有其事?”

    张九龄厌恶武惠妃,但此时也不得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道:“回惠妃娘娘的话,确有其事。”

    这引来不少人议论,甚至看向张九龄,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张九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