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〇四章 细思则恐(第2/3页)  大唐杨国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般?明显朝纲了。

    “咸宜,别胡闹。”

    武惠妃率先开口斥责,她要体现出自己对女儿管教森严,咸宜公主此番唐突造次,并非是出自她的授意。

    这是武惠妃的态度。

    李隆基兴致却很高,摆摆手道:“无妨,无妨,咸宜能请教张卿家,乃是她的荣幸,天下士子,有几人有如此机会?生在帝王家,自然有些优待,朕就给你这个近水楼台的机会。”

    李隆基很宠爱咸宜公主,眼见女儿有心,出来向当世堪称学问第一人的张九龄讨教,做父亲的难免有几分欣慰,父母谁不望子成龙?自然是希望女儿学识越高越好。

    “既然父皇恩准,儿臣便问问张丞相,是否肯赐教呢?”咸宜公主笑眯眯地看向正襟危坐的张九龄。

    张九龄此时有些尴尬,平时他喜欢考校咸宜公主学问,口吻中难免有奚落看轻之意,倒不是他没风度非要跟一个小姑娘计较,而完全是他从心底里厌恶这个小姑娘的母亲。

    “公主肯请教,老臣自当洗耳恭听。”

    张九龄起身,强装笑颜地行了一礼。

    咸宜公主是晚辈,但也是皇帝的女儿,算是臣子之主。

    臣子面对主上,必须要体现出足够的恭敬,这也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应该遵守的礼数。

    咸宜公主两眼放光,俏面露出慧黠的笑容,道:“既然张丞相肯听我的拙作,那我就说了。”

    众人都以戏谑的姿态等候咸宜公主的“大作”。

    “东山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先是吟出两句,用词浅白,没有任何一个生僻字,朴实无华中带着一种打油诗的平俗,感觉像是在说一件事,而不是作诗。

    所有人第一印象是:“公主才华不过如此。”

    “张丞相,您在东山建了一座东山堂,这首诗便是说这个的。”

    咸宜公主笑着解释了一句,没有给张九龄回话的机会,继续把后两句原封不动地背出来,“后两句呢,也是说这个的……听好了,那就是‘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咸宜公主一首诗分成两段吟出来,前后用词基本一致,让人觉得此诗朴实无华,乍一听,确实像个十几岁少女作出来的,如同打油诗般的七言绝句。

    当咸宜公主把诗读完,很多人脸上犹自带着敷衍的笑容,有想出来恭维几句的,却明白这是公主请教张九龄的诗作,应该先由张九龄点评。

    张九龄脸上的笑容,最初很和善,带着一种尊长看小辈的慈祥,可当咸宜公主将整首诗吟完后,张九龄不知怎的,脸色突然僵住,站在那儿眉头慢慢皱了起来,面色随之便得冷峻。

    随之周围人也发觉异常,先是好奇,不过稍微琢磨咸宜公主作的诗后,许多人心里突了一下,随即用惊骇的目光看向张九龄,均想知道他如何应对。

    李隆基听女儿把诗读完,没有多想,笑着问道:“咸宜,你作此诗,有何寓意啊?”

    咸宜公主笑道:“父皇难道听不出,其实儿臣是在称赞张丞相桃李满天下吗?张丞相学识渊博,儿臣一心想要做他的学生,现在两京每个读书人也跟儿臣的心思一样呢。”

    “哈哈,是啊,谁不想能拜到张卿家门下?张卿家,你别见外,咸宜她在诗赋上没什么造诣,你尽管指点便是,不用在意朕的看法。”

    李隆基兴致颇高,想知道张九龄对此诗的看法。

    本来张九龄只是僵在那儿,但听了皇帝的话,脸上带着惊愕,而后把高傲的头低了下去,好像斗败的公鸡一样,连他身边的裴连清都听出皇帝似乎话外有话,赶紧扯了扯张九龄的衣襟,有让他见好就收之意。

    到此时,那些后知后觉的人才恍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