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2、得民心者得天下(1更)(第2/3页)  夫人每天都被套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绾晃了晃手中的稻穗,“亩产三百斤,百姓每年缴完赋税,剩下的基本只够嚼用,甚至很多农户,自己种稻,却吃不上大米。

    先前有人说南齐不缺水稻,那是因为,他住的是天子脚下,吃的是禄米俸银,看不到百姓们种的水稻全都变成赋税进了国库,他们自己只能吃粗面馒头就咸菜。”

    “……”严首辅觉得自己老脸好肿。

    傅经纶瞧了瞧楚绾手里的稻穗,“莫非,公主带来的稻种能增产?”

    “没错。”楚绾点头,“北梁的土壤确实不适合种水稻,所以我们只尽量改良了一部分,剩下的用来种大豆、棉花、和桑树等农作物,我们绝大多数的水稻都没种在田里,而是,种在水面上。”

    “天哪,种在水面上?这怎么可能!!!”南齐大臣们又不淡定了。

    水稻种在水面上,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姜妙都被惊到了,完全忘了吃饭,抬头呆呆望着殿中那个眉目清丽自信飞扬的小姑娘。

    真没想到,如此能言会道的她竟然才十三岁。

    肖彻这是得了一群怎样的家人啊?

    听到南齐大臣发出质疑,楚绾继续道:“我手里的稻穗,便是水上稻丰收之后得来的,我母后曾耗费近十年的时间改良过稻种,能令亩产翻倍,高达六百斤,但改良过的稻种,要想达到高产效果,在种植上也需要专人和技术。显然,这样的人才还是只我们北梁有。”

    能让士兵们穿暖的棉花,能让百姓吃饱的高产水稻。

    曾令多少君王头疼的千古民生难题,北梁竟然早就解决了!他们得是先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啊!

    傅经纶以前就觉得废帝杜绝和他国往来的举措不对,现在,那种“不对”的感觉越发强烈。

    南齐与北梁拒交的这二十多年里,南齐到底都错过了些什么?!

    北梁的先进,让傅经纶深深意识到闭关锁国的弊端。

    南齐落后太多了。

    此番与北梁的建交,必不可少!

    想到这儿,他再度望向楚绾,“那最后一箱是什么?”

    随着肖彻的示意,最后一个箱笼被缓缓打开,顿时一股草药味儿扑鼻而来。

    之前楚太子就说了,“温饱”和“健康”,这最后一箱代表着“健康”的,是草药便不足为奇。

    南齐大臣们受了教训,这回没敢吭声,只乖乖竖直耳朵,等着楚绾给讲解。

    “除了吃不饱穿不暖,百姓们还有一大难题,看病难。”楚绾声音清亮,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付了诊金,他们还得花钱抓药,所以很多时候,只是衣服穿少受了凉这么一个小小的风寒,便能令原本就清贫的家雪上加霜。”

    吃,穿,看病,三大民生问题竟然由他国使臣在自己劳民伤财的生辰宴上提出来。

    傅经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中。

    但眼下这种情况,唯有虚心请教和学习。

    “那么,这些药材是做什么用的?”他问。

    楚绾道:“北梁通过大量种植草药,拉低了市场药价,如今又以国家名义在各州府设了民生医馆,大幅度减轻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这些是治风寒和小儿急惊风的药,我打听过,在你们这儿一次风寒看下来,诊金加上抓药的钱,没一两银子不算完。

    普通老百姓,谁家随随便便就有一两银子的闲钱去看病?

    再有,你们南齐对于小儿急惊风似乎有些束手无策,哪怕是太医院,也没几个太医能治的。

    但在北梁,很多大夫都会,因为我父皇母后专门设立了医学院,就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只有在医学院结业,考核过了,才能被分配到各州府的民生医馆里去给老百姓看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