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4章 大坑套小坑,你坑我更坑(1万3大章,求订阅)(第2/9页)  宋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来则是,谁也不敢保证,待子孙降世,儿女两全之时,会不会动摇了那份亡国之恨!归乡之情啊!”

    说话的这位二十来岁,相貌堂堂,一身儒衫,一看就是读过书的,说起话来有条有理。

    把问题看的也很通透:我们是卧薪尝胆来的,不是老婆孩子热坑头来的。

    真到了那一天,就算这些老人也不敢保证人人都心怀大志,不算计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那文士见赵昺不说话,急声又道:“难道圣人忘了高、孝二宗的前车之鉴了吗?”

    见有的百姓不通文史,一脸茫然,文士挺直身子,朗声道:“当年靖康国难,高宗举兵南巡,”

    “多少北地士族、百姓义勇或投军执戟或举家追随?那时,五岭之南尚属烟瘴流毒之蛮荒所在,百万北人南下,艰难堪比今日扶桑。”

    “也正是这百万之民,奠定我大宋中兴之基,生生将烟毒荒地变成了如今的两广富庶。那些人比我们多得多,比我们更有斗志,巴望高宗皇帝有一天兵指河洛,重归故里。”

    “而那时,我们有那个能力,不是没有。名将如云,兵屯百万,粮产丰庶,银钱兆万!”

    “可是最后呢?鄂王北伐逼返,韩忠武公郁郁而终,张忠献公至死未等到北归之期!为什么!?是那些北地而来的百姓心变了啊!他们不想回去了,不想放弃南方的安逸舒适了啊!”

    “难道...我等今日还要重蹈高、孝二帝的覆辙吗?”

    “......”

    赵维深深地看了那少年文士一眼,心说,这人不错,是个人才,有前途啊!哥这么幸运、这么欢乐的吗?

    他说的这些,一般人还真听不懂,很有水平。

    他避开了南宋为什么没有北返中原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二圣尤在,而突出了另一个阻碍高、孝二帝北伐之心的重要原因。

    来自民间的阻力。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北方过来的士族、百姓在南方重新安家,并得到了稳定而富足的生活后,不愿意再折腾回北方。

    毕竟打仗要花钱、北迁还得从头开始。

    包括南方士族也是一样,皇帝都住到南方来了,要是迁回去,那我们多亏。

    总之,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高宗赵构从一开始,因为二圣的尴尬,到后来他稳固了朝局没人提二圣了,可是百姓和士族又不干了,致使一直到他退位,也没杀回去。

    而接位的孝宗虽然有心北伐,恢复祖宗基业。但是孝宗命不好,心气儿正盛的时候,最后一位支持北伐的重臣李浚死了。

    鹰派失去了核心人物,一下就弱了下来,再也没能成气候。

    而张浚就是这文士所提到的张忠献公,鄂王便是岳飞,至于韩忠武就是韩世忠。再加上吴玠、吴鳞,那时候的南宋,确实有反攻的资本。

    小赵昺一套听下来,心想,这位说的好有道理呀!

    看向赵维,给了赵维一个还是皇叔来吧,我说不过他呀!

    赵维也知道该自己出场了,对那文士点了点头,示意他说的好。

    清了清嗓子,面向百姓,“这位....先生说的好啊!”

    “不安于享乐,卧薪尝胆,正是这口压不垮的心气,支撑着我等跑到今日。”

    百姓们侧耳细听,对于宁王,那是没话说的,那是真英雄,真好汉,威望甚高。

    赵维继续道:“回望当年,咱们让鞑子堵在崖山海湾里,何其之哀?”

    “再看今日,新崖山一派向荣之相,何其之幸?”

    “正是这口不服输的气,提着咱们十几万大宋旧民的心!”

    百姓们一听,宁王是明白人,一个个热血沸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