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5章 还有这好事儿(第2/4页)  宋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期,又会促进玉米早熟,导致发育期明显缩短。

    说白了,就是本来是长高的时候,没长起来;本来是结果的时候,又使玉米棒早熟。

    稍有一点农村经历的人都知道,玉米这种作物,要是长不起来,提前结棒,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扒开之后,只有玉米棒,没有玉米粒。

    而土豆则不同,本身比玉米更抗旱,就算因为干旱而减产,也只是个头小一点,不至于一点都收不上来。

    其实,几千年来,汉人的农民都会视头一年冬天的降水量,还有气候,来判断第二年的大该走向。

    随之适时地改变耕种策略,以应对旱涝灾害对收成的影响。

    就算做不到旱涝保收,也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总结出来的经验。

    当然,玛雅人没有这么高超的农耕能力。可是,玉米换土豆这种简单的道理,他们还是想得到的吧?

    那为什么没换,反而要等到宋人来教他们呢?

    呵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种不出来土豆。

    十三世纪,中美洲的农产品虽然有玉米、土豆、红薯等等,种类不算少。

    但是,地域性很强。

    像是玛雅所在的位置,只能种玉米,却种不了土豆。

    之前说过,土豆唯一在发芽期对温度有一些要求。温度过高,就会进入休眠,埋在地里也不长,最后就烂掉了。

    所以,中美洲的土豆都生长在靠近南美的山地地区的高海拔区域,也就是库斯科、奇布查的领地。

    玛雅所在的中美洲陆桥,海拔低,雨林覆盖,夏季气温高达三四十度,并不适宜土豆的生芽。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面对中美洲干旱,其他的几个文明都活的好好的,唯独玛雅文明挺不过去,走向衰落的一大原因。

    他们只能种玉米,而阿兹台克的北部、奇布查的南部和库斯科都有替代的作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玛雅的地理位置不适合种土豆,大宋怎么就能种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宋有王祯老爷子啊!

    老爷子在钓鱼城弄出来的那套,先切块培育、人工发芽的技术,可以完美的避开土豆休眠期。

    先在阴凉的室内培育发芽,然后下地种植,这才是关键所在。

    所以说,十三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

    忽必烈要是没有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就没有回回炮。没有回回炮,他可能等到死也打不下来襄阳和樊城,那大宋的命运还真说不好。

    而玛雅要是有个王祯这样的人物,不用多了,只需要一个,就能从衰落中走出来,后世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学者考古工作者对着玛雅文明的废墟感叹。

    现在好了,王祯在赵维手里,那么只需要王祯一个人,就可以掐住玛雅的脖子。

    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育种之术,就像阴阳两端,一面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一面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命运。

    多林刺也好,兰琴也罢,包括蒂卡尔大祭司和慕名而来的那些城邦国王,他们绝不会想到,左右他们所有人命运的,不是宁王,而是混迹在宋人队伍之中的一个黑痩的汉人老头儿。

    至于科巴城的夺那,他也想不到,决定科巴城命运的几个人,正在遥远的新崖山,连名字他都不知道。

    ......

    八天之后。

    新崖山,西府,枢密院。

    枢密院,是华夏各朝之中,唯大宋独有的一个机构,也是宋朝职权分治的最大体现。

    表面上看,枢密院与兵部的职能是重合的,其实则不然。

    两个衙门各有其司,兵部掌兵权、军备后勤,而枢密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