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六十四章 历史的车轮(第2/3页)  逆水行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现在,就更不会当着叔叔的面发牢骚了。

    都护一职,目前暂定五年一任,到期回京任京官,避免都护做大,宇文理到外地任职,五年后就会回来,而之前十几年的经历表明,叔叔还是念及亲情的。

    更别说,他的弟弟们也有任用和历练,要么带兵,要么任地方大员,不是那种清贵无权的职务。

    所以,他的叔叔,确实还是念及亲情的,没必要发牢骚,搞得大家不愉快。

    但宇文理还是有疑问要提出来,因为当他卸任尚书令一职后,原以为是卸任幽州总管的燕王宇文维翰继任,结果叔叔没有将空缺补上。

    宇文温对此的回答,就是从此将尚书令一职留空。

    尚书令的职责,由左右仆射分担,于是,诸相之首的首相——尚书令,从今往后就不会有人担任了。

    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侄子的疑问,宇文温倒也开诚布公:“如今即便有了政事堂,尚书令的地位依旧突出,若....”

    宇文温差点说“若你是皇帝,该如何压制尚书令”,但这种话不妥,所以他顿了顿,说:

    “若一个商号的大掌柜长期掌管人事、业务及日常事务,即便大掌柜之职时常换人,你觉得,伙计们是敬畏、佩服大掌柜这个职务,还是敬畏东主?”

    “换句话说,关键时刻,如果一个精干的大掌柜要踢开东主,自己拉队伍创办商号,你觉得习惯了听大掌柜指挥的伙计们,是选择跟着大掌柜创业,还是留下来,跟着自己不熟悉的少东主?”

    宇文理思索片刻,便明白叔叔的意思,确实,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已经持续数百年,一旦皇权暗弱,宰相很容易成为权臣。

    所以将宰相一分为几,变成如今的三高官官,就是削弱相权的必然结果。

    但即便如此,尚书省作为行政机构,对于官僚集团的影响依旧很大,所以,正二品的尚书令在三高官官之中,品秩最高,依旧处于强势地位。

    政事堂诸公,可以称为诸相,而削弱后的尚书令,依旧位列诸相之首,是为首相。

    尚书令这一职务,从权力斗争角度来说,依旧有能力对皇权造成威胁,当文武官员习惯于听令于尚书令,一旦情况不对,时任尚书令的人,就有可能搞出大事。

    如果皇帝的手腕不错,可以有效掣肘尚书令,不用担心什么。

    然而万一新君无能,或者少不经事,那么尚书令就有可能“失控”。

    轻则行伊霍之事,重则谋朝篡位。

    现在,让尚书令一职空缺,将正二品的“尚书令”一分为二,变成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在品秩上不会超出中书、门下高官官,可以有效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当然,这样的决定要如何实施,和宇文理无关,他今年要将改制一事处理清楚,明年,就到扬州上任去了。

    而宇文温要将尚书令一职留空,也就是设而不任,当然不是一时兴起:这算是遵循历史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秦汉以来各朝各代中央权力之争的一个焦点,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两汉时期,宰相由一人变成三人,也就是三公,皇帝又设内外朝,以心腹近臣组成办事机构控制相权。

    然而这种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甚至取代了相权,到了魏晋年间,渐渐将三公挤到一边,又对皇权构成威胁。

    到了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进一步分割相权。

    隋时,尚书令一职长期空缺,到了唐,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自他玄武门之变夺位后,尚书令一职再无人担任,其职责,由尚书左右仆射分担。

    宋元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