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五章 时事(第2/3页)  逆水行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见山:“如今茶叶的行情如何了?”

    “回东主,如今这茶叶的行情,可是一言难尽...”掌柜先开了个头,然后仔细向东主说起当前茶叶的行情。

    饮茶之风,自古以来只在南方盛行,而北人称之为“水厄”,黄河以北地区,基本上民间没有什么饮茶的习惯,所以茶叶在北方的销路一直不怎么样。

    但现在不同了,且不说别处,仅仅是相州邺城,每年对茶叶的需求都是爆发式增长,按照商会的粗略统计,去年输入邺城的茶叶(不分产地),已经不下八百万斤。

    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但并不是说八百万斤茶叶,都在邺城里消耗了。

    实际上,邺城作为河北名城,是商贾云集之地,来自天南地北的物产在此集散,进入邺城的茶叶,大部分都被商贾分销别处。

    那么,这些茶叶之后销往何处?

    河北各地,还有太行山以西的河东地区。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持续努力,喝茶能解油腻这一说法,逐渐为惯吃肉食的北人所接受,而边市的活跃,使得边疆番族也开始接受喝茶解腻这种说法,对于茶叶的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永济渠、通济渠的通航,使得商路贯穿南北,又有火轮船航运,所以产自南方的茶叶,能够以更低的运输成本,源源不断输入北方。

    永济渠沿岸州郡、要津如雨后春笋出现的茶肆,提供大量廉价的茶饮料,南来北往的客商,纷纷以喝茶为解渴、提神第一选择,由此带动当地百姓纷纷喝茶,让茶叶走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运河沿岸也有大量酒肆,提供便宜的麦酒(俗称“亳州马尿”),但茶水更便宜,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以茶作为饮料。

    这种喝茶的习惯一旦形成,北方各地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暴涨,而两洋贸易公司的海外茶叶买卖,同样越做越大,南方各产茶区,每年出产的茶叶都不愁卖。

    官府乐见茶叶畅销,却不加税,加上火轮船的出现,使得长途运输茶叶的成本不高,所以这些年来,普通茶叶的售价一直缓慢走低。

    但那些好茶叶的价格,却一直在攀升,某些特别名贵的茶叶,可以说是有价无市。

    平民百姓喝茶解渴、提神,所以用一般的茶叶泡茶即可,但富贵人家的讲究很多,只有那些名茶才能满足需求。

    无论是沏茶自己喝,还是沏茶招待客人,富贵之家对于茶叶的品质,甚至泡茶的水质、茶具的成色,都有很高的要求。

    正是如此,茶叶的价格根据品质不同,有不同的涨跌,但总体而言,天下各地对于茶叶的需求,是逐年快速增长的。

    巨大的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南方各地,每年都有无数荒山、荒地被开垦成茶园,安州地区也不例外。

    安陆城外的茶园,可以说是连接成片,每到出茶的集结,大量茶商云集安陆,大量收购不同档次的茶叶,涢水上的货船,首尾相连,绵延数里。

    因为茶树的栽培需要时间,所以许多新开垦的茶园,还得等上数年才能大量产出茶叶,而许府名下茶园,因为这二十年来的不断扩张,产量一直稳步上涨。

    所以这三年来,许府的茶叶买卖收益,连年递增,今年的利润,初步估计会是三年前的一倍有余。

    也就是说,茶叶的利润,按照每年三成的幅度在上涨,而这样的局面,恐怕还会持续若干年。

    听到这里,许绍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南人饮茶、北人饮酪桨的习惯,二十多年前还是“常识”,而这二十年将,那一位竟然真的把饮茶的风尚在北方造起来了。

    许绍还清楚记得,二十多年前,尚在潜邸的天子,就鼓动他和郝吴伯扩张茶园,移栽优良茶种,为将来发大财做准备。

    当时,许绍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