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2/3页)  逆水行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宇文温当然知道后世闻名的波斯湾石油,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开采海上石油的技术,但泰西封所处的“海湾地区”,地表下就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而周国商人在波斯,也听说泰西封周边地区(尤其沿海地区),自古就有“黑泉”,冒出来的黑水十分粘稠,用火可以点燃,所以可以当做灯油。

    这种粘稠的黑水,就是中原所称石油。

    王世充及同僚在泰西封期间,说服波斯国君主库萨和,派出军队跟随周国技术人员,在沿海地区到处“打井”。

    打井用的设备,当然是从中原带去的,结果却是杀鸡用牛刀:在沿海地区打井,不用打太深,甚至只靠当地的打井技术,就打出了油井。

    耗时半年,打出第一口油井,然后接下来不到三个月,打出了十几口油井。

    这些油井不深,打中“油脉”后,石油就不断往外涌,甚至“喷”出来。

    对此,波斯国君臣并无任何欢喜之情,因为这些“黑水”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灯油罢了。

    烧起来还带着臭味,上不了档次,还不如烧掺着香料的蜡烛。

    然而,当波斯君臣听了周国使节对于石油的报价后,惊得嘴巴都合不拢:周国愿意以丝绸、瓷器、茶叶、纸张以及各类手工业制品,换这些石油。

    这意味着,波斯国什么都不用作,只需要制作大量木桶,将各油井流来的石油接满、封好,就能靠着这些石油从周国那边换取各类商品。

    天底下能有如此好事?

    当然有,因为石油很值钱,以前被人看不起,无非是人们不知道石油的价值罢了。

    石油,可以通过分馏技术,分馏出蜡油、润滑油和精火油等分馏物。

    跟随周国使节团抵达泰西封的技术人员,用带去的设备和技术,向波斯君臣展示“神通”,通过简单的分馏,将黑乎乎的石油“变废为宝”,提取出蜡、润滑油,以及高品质的精火油。

    这些分馏产品,都可以作为商品换钱,而周国,急需这种商品。

    这些石油制品不一定要万里迢迢运回中原,南洋贸易公司收货后,可以就近销往天竺、南洋各国,其利润足以让人眩晕。

    与此同时,波斯国内也需要这样的制品,因为其国教——祆教,又称“拜火教”,对于祭坛上永恒不灭的“圣火”,几近于痴狂。

    有了石油分馏出来的精火油,波斯国内各地大小祭坛就能轻易实现圣火长明不灭,而百姓对于照明的需求,决定了蜡烛、精火油的销路不会差。

    所以,出油的一口口油井,就是喷钱的“钱井”,有了这样的“钱井”,不用打仗就能做到财源滚滚来,波斯君臣被如此明亮的“钱途”整得心花怒放。

    于是,波斯君臣对于和周国开展新形式的贸易合作充满信心,对于宿敌罗马国也宽容起来。

    周国(南洋贸易公司)和波斯朝廷“合作”,周国出技术,波斯出人力物力,建设几个炼油工场,将石油“分馏”,生产蜡烛、润滑油、精火油等产品,一起发财。

    其产品,一部分当做钱,用于购买周国(南洋贸易公司)船队运来的商品,一部分外销其他国家,营业收入,由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成”。

    因为这些油井的出油量惊人,而周国的需求量也大得惊人,所以,周国使团和波斯朝廷签订的贸易协议(为期十年)里,仅第一年给波斯朝廷带来的贸易收益,就至少是其岁入的八成。

    王世充说到这里,拿出几张素描图,恭敬地呈上:“陛下,这是此次波斯国第一口油井的远景素描图,还有两国贸易协议签订时的场景素描。”

    宇文温看着素描,心情愈发不错,喜上眉梢,王世充见状适当的拍马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