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二章 决断(第2/4页)  逆水行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唐朝总人口超过隋朝巅峰期总人口的时间不到一百年。

    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战争,对于武人来说是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灾难,国以民为本,如果能速胜,对于快速恢复国力、让百姓修生养息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而从作战角度来说,突袭邺城,就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样,有机会最好试一试,以最小的伤亡,获得最大的胜利。

    邺城一下,河北各地可传檄而定,战争结束,将士们在邺城就能过年。

    此时,主张精兵突袭邺城的将领有很多,行军总管史万岁便是其一,他愿意亲率骑兵突袭邺城,即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也在所不惜。

    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史万岁极力主张以奇胜,不给尉迟氏死灰复燃的机会,尽快结束战争。

    而另一些将领认为要“以正合”,己方分兵横扫河南、站稳脚跟才是最佳选择,待得把郑州尉迟顺大军解决,再以优势兵力渡过黄河北上进攻邺城,行军总管韩擒虎便是持如此意见。

    他认为,按着如今形势,朝廷剿灭逆贼是迟早的事,并没有到必须冒险一击才能扭转局势的地步,既然官军胜券在握,那就没必要行险,平白增加变数。

    而邺城及周边驻军即便无力野战,但据城死守的能力肯定有,己方派精兵突袭邺城能否成功还未有太大把握,还会白白浪费打开局面的战机。

    曹州之敌土崩瓦解,是己方收复青齐之地、歼灭尉迟顺大军的绝佳机会,如果贸然分兵突袭邺城失败,再想短时间内收复黄河以南州郡就很难了。

    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双方争执不下,只能等主帅来做决定,而向来善断的宇文温,现在犹豫不决。

    说白了,因为利益纠葛太多,导致他下不了决心。

    作为全军主帅,单纯以作战的角度来看,突击邺城,速灭伪朝廷,这可是大功一件,没理由不试一试,只是成功率不算高。

    作为有想法的人,宇文温当然希望自己掌握大权时,天下不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景象,所以速胜、让百姓修生养息是很好的选择。

    但这样一来,河北的世家高门、各地豪强的实力依旧完好无损,五姓七望,依旧是士人敬仰的对象,谁都会以娶到五姓女而感到自豪。

    门阀政治,会继续延续下去,满朝文武都是姻亲或者叔伯兄弟,日后再想改革,恐怕难度要翻上几倍,甚至拿着刀都没地方下手。

    所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宇文温希望己方缓胜,换得一个斩草除根的机会。

    让邺城朝廷苟延残喘,对方必然为了保命而分权,以此吸引河北各地世家高门、豪强大户来勤王,河北的地方实力派很可能会因此站在邺城朝廷这一边。

    届时,大举渡河的长安朝廷军队,可以将这些人斩草除根,来一个总清算。

    以地域集团而论,是关陇集团对山东集团的总清算,当年的东西魏、周齐对峙,要在这时彻底分出结果。

    那时的邺城,会化为火海,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无数世家高门的精英,会被人投入漳水,浮尸阻塞河道,以辨清流、浊流

    白马之祸,将会提前三百多年出现,世家门阀精英子弟伤亡殆尽,家族被打断脊梁骨,香火和血脉断绝,天生贵种们的门阀政治,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这就是引蛇出洞、斩草除根,宇文温可以不靠科举这把软刀子,而是以平定逆贼的名义,直接用钢刀让世家门阀提前退场。

    这样的做法,对于他来说很有诱惑力。

    然而,其代价极有可能是战争旷日持久,河北,在这个时代可是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的发达地区,是中原最富庶的精华地带,一旦战乱不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