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谥号(第2/3页)  逆水行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而“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所以,只有功勋卓越的皇帝,死后才会特别追上庙号。

    然而平定齐国的武帝宇文邕有资格上庙号,是为“高祖”,其子宇文赟当了两年浪荡天子,还没来得及做出什么大的功绩就崩了。

    这个时代的官僚集团,在礼制上的节操还算可以,没有让庙号泛滥,于是宇文赟只有谥号“宣皇帝”,并没有庙号。

    如今,皇朝从文帝起的历代皇帝,其牌位都供奉在太庙里,又有功臣、宗室牌位配享。

    历代先帝,就是文帝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以及宣帝之子、哀帝宇文阐,宣帝之侄、元帝宇文乾铿,宇文乾铿之父、昭烈帝宇文招。

    幼帝宇文阐,逊位后暴毙,原来的谥号为“静”,倒也不错,但因为是篡位逆贼杨坚主导之下给的,所以不能用,改为“哀”。

    宇文阐是幼帝,在位时间不长,未成年便遇害,按谥法,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故而有此谥号。

    宇文乾铿之父宇文招,原为宗室藩王,宇文乾铿称帝后,宇文招

    自然就成了“皇考”,必然要追尊,是为“昭烈皇帝”。

    宇文乾铿英年早逝,谥号“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而当宗室、豳王宇文温受禅称帝后,大周帝系转移,于是太庙里又多了几个牌位。

    帝系转移,指的是帝位从宇文泰(老四)一系,转到宇文颢(老大)一系,所以宇文温应该追封自己的祖先。

    皇帝追封祖先,一般上溯到祖父那一代,周受魏禅时,当时的周天子宇文觉就追封祖父宇文肱为德皇帝,父亲宇文泰为文帝、太祖,此为追溯两代,宇文温便循例。

    追尊祖父宇文导为“孝景皇帝”,因为宇文导去世后得谥号“孝”;追尊嗣父宇文翼为“皇考、昭皇帝”,因为宇文翼死后得谥号“昭”。

    然后,追封生父宇文亮为...

    呃...

    皇考?皇伯?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实际上也不麻烦,无非是按宗法还是按人情来办。

    按宗法礼制,宇文温既然已经过继给宇文翼做嗣子,那么他的父亲就是宇文翼(嗣父),不可以再叫生父宇文亮为父亲,只能叫伯。

    当了皇帝,必然追封父亲宇文翼为“皇考”,而宇文亮,没资格被追封为“皇考”,更没资格得追封帝号。

    按人情,宇文温的亲生父亲是宇文亮,如今儿子当了皇帝,不给生父一个名分,这算什么?

    这就是畜生啊!!!

    围绕宇文亮的追封问题,朝野内外说得上话的官员分成两派,各自争论不休,眼见着北宋“濮议”、明代“大礼议”的政治风波要提前上演,政局就要失控,焦头烂额的宇文温扯住了“缰绳”。

    北宋“濮议”、明代“大礼议”,是典型的旁支入主帝位之后,如何追封生父的问题,因为有“现成”的答案,对于宇文温来说做出选择其实不难。

    北宋“濮议”,是因为仁宗赵祯无后,便将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原名赵宗实)过继为太子。

    仁宗崩,赵曙继位(死后谥号英宗),要给生父赵允让一个说法,要追封生父为“皇考”。

    为此闹出一场政争,史称“濮议”,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有些意外:赵曙在位四年就去世,生父赵允让的谥号,始终未能如其所愿定下。

    无论如何,赵曙是以仁宗太子的身份继位,也就是说赵曙继位前,宗法上的父亲就已经是仁宗赵祯,这也是百官群情激奋、奋力阻拦的原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