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章 你走眼了(第2/3页)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假银元市场上都还基本不见。

    拿出个放大镜,仔细看了看,绝对原始版、真货。

    “有点贵,50块钱。”翁叶铭说。

    按照将来的升值空间,那还不如买官窑瓷器来得实在,不过张楠喜欢钱币,就没多说什么——银元永远是银元,就没个便宜的时候!

    重新用布包起来,顺手递给关兴权,包在他那。

    这瓷器就多了:清代各朝的都到齐了,连极少见的顺治官窑瓷都有一件,是个不大的黄釉龙碗。

    清政权初立之际,各地战争尚未平息,而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生产从晚明时已经衰弱,到清初期更加颓败不堪,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顺治那会还百废待兴,还忙着灭南明,清政府对官窑的生产根本无暇顾及。因此,如今流传的顺治时期的传世瓷器中,属官窑款的器物甚为罕见,品类也少,仅见青花,五彩,黄釉,茄皮紫等数种。

    都还忙着打仗杀人,连满清皇帝也没心思去要什么好的瓷器——椅子都还坐得不安稳,没那心情。

    就因为这个,如今流传下来的顺治瓷器,常见的多数为民窑产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

    “叶铭,终顺治一朝十八年,若将不多的顺治官窑传世品和相对多的康熙官窑器对比,你可以发现两者在造型、胎釉、纹饰及款识字体方面都十分相近。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推论,流传下来的大部分顺治官窑的年代应为顺治朝晚期。”

    将这个稍显普通的黄釉碗在盒子里放好,张楠又道:“顺治的官窑太少了,喜欢、了解的人不多,所以虽然罕见,但我感觉将来价格甚至还比不上康雍乾三朝的官窑瓷,这是个挺奇怪的现象。”

    “恩,张哥,这个碗我才花了10块钱,比个乾隆碗还要便宜。”

    这会的人也似乎看不上顺治官窑,真是奇了怪。

    “下次如果还碰到顺治官窑瓷,只要不是太残破的,一样不要放过。”

    “好的,张哥。”

    那些大大小小的箱子里都是官窑瓷器,以清代中后期的为主,不过都非常精美,特别是观赏器的花瓶多。

    “前三清”官窑终究是少数,有也卖出来的相对少,这里大部分也还是同治、光绪年的官窑瓷。

    翁叶铭做事还挺牢靠,有个笔记本和另一本账本做记录,笔记本里记着“哪天买了什么东西,各什么价格。”

    账本里是按照古玩不同的属性,分门别类记账。

    那些盘盘碗碗都一绺一绺的,张楠只是大体看了看;观赏器倒是每个都仔细瞅了瞅,都是到代的官窑器物,虽然不是每件都能算精品,但至少没有民国仿制的货色。

    到最后翁叶铭拿出个扁纸盒,打开献宝一样道:“张哥,这可是个好东西,宣德官窑青花一束莲纹盘。”

    张楠拿起来仔细端详,边看边道:“叶铭,这种一束莲是宋代以来瓷画上经久不衰的传统纹样,在宋代耀州窑青瓷以及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官窑瓷器上都经常能见到,寓意‘一本清廉’…”

    这个盘子直口,唇沿,圈足,砂底。盘心饰一束莲纹,内外壁均绘缠枝花卉纹,口沿内外各饰卷草纹、连续回纹。

    青花色泽鲜艳,釉质也腴厚光润,外底无釉处胎质洁白细腻。纹饰绘画也相对生动自然,画意乍一看也优雅。

    房子里只有张楠在说,而其他人都不响:在一个行家看器物时,其它人一般都不会去打扰。就算不懂行的人也一般不会说话——张楠那认真投入的样子是会感染人的。

    几分钟后,张楠放下了盘子,把个放大镜也放兜里。

    “按照宣德瓷价格买的?”

    这话让翁叶铭心里咯噔一下,“恩,花了500块。”

    张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