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七章 丹心只在人之初(第2/3页)  汉血丹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身为大汉的朝臣和子民,无论在内部的权力斗争中,争得怎样的你死我活,但在对外的国策制定上,却都是有着巨大的民族归属感的。这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和汉家文化熏陶的结果。

    朝会上的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各种赞同c赞叹c称颂皇帝圣明的声音不绝于耳。首次出使得成功,预示着西域之路的顺利打通,将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当初制定下的目标,马上就会开始去实行了,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

    凡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汉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更加强盛呢?如今,本朝开国以来的对外政策即将发生巨变,从保守和抵御,开始转变为开拓和进攻,每一个人心中想到自己即将要看到或者亲身参与的这种局面时,情绪的激动可想而知。

    皇帝刘彻满脸放光的坐在上面龙案后,看到下面的情形,他心中很宽慰。吾土吾民,果然都是心向大汉的!几位先帝励精图治修养民生,潜移默化之中,才换得今天的团结对外局面,这让他暗暗感激,也更加坚定了信心。

    匈奴这个宿敌,就算是再强大又怎么样?就算是马再快,弓刀再利,也是蛮夷而已!看到没有?朕已经准备好了,就要开始和你们算总账了!

    张骞奏事完毕,此行有功人员自然得到一一封赏。能够自动请缨出使万里之外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勇士,即便是封赏的再厚,也没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

    虽然在这次朝会上,皇帝还并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启动西域计划,但所有人都知道,已经不会太远了。大汉的兵锋即将西行,到那个时候,一场国战将会正式爆发。

    没有人会喜欢打仗,但这一场仗是必须要打的。汉c匈不两立,这是天然的宿敌。野蛮落后不事生产的马上民族,想要更好的生存,就只有侵略和掠夺。富庶肥沃的南朝土地,就成了他们纵马劫掠的后花园。双方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除了用刀和血,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

    这不仅是大家的共识,长乐侯元召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世人还不知道的情况下,一项秘密的西征计划,其实早已经在皇帝的要求下,经过元召和几位尚书常侍的几次策划修改后,放在了宣室阁的案头。

    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开,但一些准备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兵家之决胜,不在战场,而在先期的帷幄之中!”元召说过的这句话,皇帝深深的赞同。

    这样百官齐聚的大朝会,并不会经常举行,因此,一次性解决的事情也会有很多。各主管大臣们的奏事,占用了很多时间。皇帝今天心情大好,大部分都进行了现场的批复,气氛是难得的融洽。

    当丞相平津侯公孙弘出来奏事的时候,他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附带的提出了一个建议。许多多少知道点内情的人,吃惊地抬起头望过来时,却见这位丞相大人面色平静,好像说的这是一件分内之事。

    公孙弘进言的是,请皇帝下诏,除却军伍府衙之外,严禁天下郡县的百姓再携带持有弓弩,把这种武器列为违禁品,一旦有人违反,可定罪论处。

    他的理由列举的十分充分,称弩箭之犀利,常人难以躲避,一旦被贼人所得,用以作恶,实在是为害严重。如果有十个贼人张开弓弩,那么这种威胁,就算有一百个官吏都不敢上前捉拿,这就给了他们很多逃脱的机会,以后贼人作恶将更加猖獗。如果把弓弩列为禁品,严禁普通人持有,那么抓普盗贼时就会顺利很多,盗贼没有这种利器,便只能与官吏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则人多者胜,以众多的官吏抓捕少数的盗贼,得手到擒来。

    皇帝微微愣了愣,公孙弘的这番话,其实说的非常有道理。刘彻想起元召在朱雀门外被弩箭所伤之事,即便以他那么大的本事,都难以幸免,其他的人,当然对这种大杀器更没有抵御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