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打开一个新世界(第1/2页)  万历恶霸地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忙碌钟表与玻璃生产时沈磊还要处理其他事,不过这年农庄扩大不多,总数只达到十六个。综合农庄也是十六个,不过已经将能开发的丘陵地带开发差不多了,其数量今后增加有限。

    而拓荒队仍旧三个,只是人数有些增加。这是因为拓荒队开拓的乃是宜林山坡,收获的是杂树、灌木,主要是备作造船原料,充当造纸原料或燃料。任务是种植造船造纸树林。这样的活不大有收获变现钱,所以全靠拿工钱收入,如此情形计算工钱容易,每个队人员多一些少些管理人员。

    造船能力没有扩大,运输队与渔船在积累之中。如百吨级运输船第三条已经下水,主要是用于去临沂运输煤与铁矿石,及往各个集镇城市运输自己消化不了的砖块与石灰。

    这百吨级运输煤与铁矿石已经极限,前口子村沿海岸到绣针河二百多里,但绣针河最窄处只有十几米,已经要靠十吨级浅水船短驳才行,这个效率让沈磊真是崩溃。因为运输百吨物资需要二种运输船外要投入几十个人,好几天才能有一艘从约二百公里外的地点运过来。

    而这放在后世也就一二辆重型卡车每日一个来回的运输任务,用现在这方法已经是最高效了。若用马车则需要一百多辆,一个月也只能运二回,可见这时代物流成本实在太高。用一百多辆马车运,就是每晚上住大车店的住宿费也蛮吓人的。

    当然这时代也没有如此远还只采购原料,准备自己冶铁的。都是采购了生铁回去的,因为二者运输量之比约十比一左右,还亏水上运输,不然自己冶炼钢铁成本太高了,仅运输费就会让成品成本增加近半。

    运输队的发展运来了煤与铁矿石,运出了砖块与石灰。而渔船如今达到二十对,捕捞的鲜鱼本地消费早已饱和。所以他现在又办起了一个鱼干作坊,这作坊就二种产品,直接烘干或用调料腌制后烤熟成小食品。

    海产品淡鱼、虾干等比咸鱼、虾干保存时间长,不易变质,长途运往内地属于有利可图产品。但普通渔民却没有实力与技术,烤鱼干更不是散户们能经营的。

    故而这些产品经李家经销售打开市场后,沈磊的作坊开始向附近地区渔民们收购渔获了。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借以赚钱,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船员的来源。

    当然客观上也让渔民的生活改善许多,这是因为捕捞季节性较强,此时又没有保鲜手段。所以丰收卖不了高价,咸鱼又不大受欢迎,让渔民处境左右为难。而前口子村这里渔汛丰收也不压价,综合供销社粮价稳定,还能避风。加沈磊见到形势良好马上办起修造船工场,用传统技术修造渔船出售,让这里成为了附近地区小渔港。

    因为一个小小的海产品加工作坊,前口子村这里常聚拢起上百渔船并还在增加让沈磊非常高兴。因为这些渔船的情形或众人为船主雇佣或众人共同拥有一条船,渔民在陆地没有田地,或仅在岛上有少量贫瘠土地种些菜蔬或少许粮食。所以他们所拥有的财产与农民土地比一来极不稳定,其二是也更加贫困。

    这一来从他们中招收船员不仅熟悉水性加会驶船,而且代价不高。更优一点的是他们对迁移住处没有陆地上的人那种对家乡的顽固的眷恋。

    沈磊没有想到因为一个小产品让自己解决船员来源困难,另外前口子村这里因渔船聚集,相应服务行业也有些扩大。特别是本地优势产品如棉产品,一些农产品,砖块石灰等等被渔船的来往零零碎碎带往各地。甚至是有些渔船淡季专门贩运物资赚取差价,因此这里的产品与物资购买又多了一个渠道,市集人口的增加也让前口子村慢慢如一个镇子。

    这样的发展是自然形成的,现在这前口子村附近有砖窑、石灰窑、造纸厂,村边有纺织厂,海产品加工海岸边有造船厂与渔船泊地与货船码头。村里有综合研究生产社的许多作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