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九章 微澜3(第2/4页)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宫城下暗道毕竟也只是暗道,能够容纳和通过的人是有限的,因此最后有资格被选中和赋予重任,在火海中通过暗道逃出来的,只是相对于绝大多数,被当做争做宫城中殉葬品和脱身掩护的不知情者,以外的一小绰而已。

    尽管此,为了降低风险,不至于被一.打尽,他们这些公室身边最亲近的人,并没有选择集体行动,而分作几处不同的出口,随机各自逃生。他们便是其中一组。

    但是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当大多数官军都陷入宫城的火海之中,本来也该是他们混杂那些惊乱的士民中,乘乱逃出内城之时,可是谁晓得出了一个意外

    当他们裹挟在人流里,冲到永鼎门前之时,却意外奔来一队信使,大吼大叫着让落关锁门,堪堪将他们堵在了龙归大海前的最后一步,

    本以为是自己一行已然暴露了行迹,很是踹踹一阵,后来才知道,却是这些官军在中街上,莫名其妙的爆发了一场内讧,却不巧引得全城戒备,也顺势将他们困在内城中。

    不得不退回到藏身之处,却发现依然被零星搜掠的官军闯入,撞个正着不得已暴起杀死剩下的数人灭口,然后奔往另一个预备的藏身处。

    然后强行顶替了户主全家,为了安全起见,这户作为通海公留下暗子的全家老小,都已经躺在用来藏身的地窖里,短时间内不用担心被人发现。

    然后就是官军大举就地征发民役,他居然有阴差阳错的回到宫城里来,或者说,是误打误撞被裹挟进来的。因此,当外面搜捕的热火朝天,他们就藏在民夫的队伍里,和大家一起劳作了好几天,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至少在这些团练、义勇的看守下,管理的不是那么严密。

    只是他们的好运随着人员调拨,而改变了,现在最后一点虚幻的安全感,也随着某人的出现,成为某种潜在危机和牢笼。

    与此同时,而我正在为义从的事情快乐且烦恼着。

    所谓义从者,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职业,最早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期间,但是真正扬名兴起,还要待到隋末唐初,。在隋末天下大乱,尘烟四起之世,才慢慢越来越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太宗二征高句丽之战,除了十六卫及诸府兵、州郡兵外,其中就有为数众多来自河北、河东之地的义从们活跃的身影,后来李绩者镇守营州,攻略泉氏后高句丽,实行春掠其民,秋焚其实的焦土作战,亦是大量采用了当地义从为走卒前探。

    因此,这时期的义从,取“义之所从”之意,也就是某种程度上,自备甲械弓马带着部曲,聚集到边关重镇为国效力,或是追逐个人功名的爱国主义青年们,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古代版的自于五。

    其中涌现出很多知名的人物,但是这个时候的义从,至少是有产者,很多以此从军的跳板和捷径,进而在仕途中获得一个不错的起点,没有彼在战场上直接的表现,更加方便快捷的。

    最初的义从乃大多数殷实人家的子弟,或是拥有其他正当职业身份的良家子。只是后来,历代君王一直贯彻太宗驯化被征服的胡族和内附藩部,为边疆屏藩的城傍制度,因此原本汉地良家子为主的义从,也开始多了许多胡族自于五和带路党的色彩。

    这种义从一只发展到天宝末年,因为骤然兴起的安史之乱,而达到登峰造极,又盛极而衰的地步。无数大好健儿白白凋落和葬身在官军和安史叛军拉锯的血肉磨盘之中,原本那种自付边疆,为开疆拓土竞逐武功而慷慨赴死的少年人,几乎见不到了,变成需要官军到处抓丁来充役的炮灰战争。

    这时候,横空出世的梁公,却赋予了义从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和含义,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大量因为战争结束而无处安置的裁汰兵员,或是解甲归田后无法适应田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