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市长驻点(第1/3页)  谢河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子安拜托袁焕轩特意去征求谢清溪的意见,原本想着谢书记会给予支持,没想到只是说句“我知道了”。

    辞别时,谢清溪拿来一筒龙井茶,一条中华烟,一盒港产月饼,硬塞给袁焕轩。袁焕轩空手上门,实在不好意思笑纳,走前趁谢清溪没注意到,悄悄放在书架上。稍后,谢书记的秘书追出地委行署大门,叫停袁焕轩的车。

    秘书把一黑塑料袋递进车内:谢书记再三叮嘱,朋友心意,莫要多想。袁老师收下吧。要不然,我没法交差哦。

    袁焕轩开袋一看,是那三样:这辈子都是我吃他的,拿他的。无有回报,惭愧啊!麻烦老弟替我跟老谢说声,叼扰了。

    秘书笑了:袁老师编的歌舞剧《龙山采茶调》能上中央八台演播厅,全市都脸上有光呢。好剧抓人,有景、有品、有味,动人心魂,靠的是精神。

    袁焕轩说:精神传承,是判定艺术好坏与否的最核心本质。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嘛。老弟内行人呐,今后如有机会,一定好好请请您!

    秘书说:袁老师是弹簧,压力越大,弹跳越高。虽说逆境永远比顺境更能考验人的心智、毅力和品行,但谢书记也常自责。

    袁焕轩说:事已过去,算了,不想了,不说了。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适兮可奈何。大家日子都难熬,有什么办法呢?那个年代,没有几个人能自主命运,只有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呗。只要活得长,一定能笑到最后。

    秘书说:美术馆、文化宫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许多人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就好比养了一群鸡,不下蛋,还捣蛋。他们只添乱,就像看书学游泳一样,一下水肯定沉底。

    袁焕轩说:机构很庞大,就是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文艺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蹿上蹿下去抓个人的钱。批到活动经费,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学员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我每天收到的书报刊物,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内部自己人的,格调很低俗,这样搞就跟伎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

    秘书说:真金不怕火炼,真的好作品,市场会作出筛选,社会是欢迎的。外行领导内行,有点畸形,外来干扰太多,内行不服,宅院不宁。对于人才来说,最值钱的是尊严,其次才是技艺。尤其爱惜自己的名誉,所以一发现苗头不对就走了。谢书记特别来火。袁老师有无兴趣挪动一下位置?过来坐镇。

    袁焕轩说:容我考虑一下,会尽快给你回复。

    谢书记“我知道了”,这句话里的心思,袁焕轩理解为超前,不可轻举妄动,冒险激进;王为民理解为不鼓动,也不捣乱,随便你怎样做,福祸自担;王子安理解为放手一博,势在必得。

    乡政府拟开发的古名居,是座落在谢河畈的一栋老宅,即大夫第。大夫第建于清朝中叶,坐南朝北,一字排开,由长廊将东两套相同的建筑相连。四周筑以高墙,一个大门关万家,打开家门四通八达,关起门来自成一体。其高高的门槛,宽敞的门厅,雕花的窗棂,高大的园柱,组成了一个古色古香,优雅幽静的世界。

    据谢姓族谱记载,大夫第的宅主,是前朝清代的士大夫,且祖孙三代都进士及第,尤其第二代谢兴潘,则是受朝廷皇封的四品朝议大夫。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清朝规定: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意思是说,如果官吏敢在工作所在地买房,让朝廷得知,扒光屁股打五十大板,开除公职,没收房产。上面既有这样规定,下面何必话的声音也像男人,嗓门大大的,语调高高的,声音粗粗的,还略带沙哑,闷里闷气。头发早就花白,尽管看上去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极其结实,只是有些瘦,几乎骨相毕露,肘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