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车祸(第1/4页)  谢河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树欲静而风不止。

    既然电视上有头像,报纸上有合影,还有署名的文章,袁秋华想隐姓埋名,藏身匿迹也无可能,便有新朋旧友登门探望。省团委的林琪瑛,就是其中之一。

    从穿衣装扮看,林琪瑛绝对是普通大众,从身材相貌看,她也只算一般般,但待人却彬彬有礼,开口学识渊博,说话文明文雅,谈吐得体,充满智慧,言论书卷气极浓,又恰到好处,做事井井有条,透露出骄傲的尊严,行走举止却风姿高贵,气质非凡,扬溢着自信的风采。

    漂亮是女人事业上的天敌,优秀的女人多半都不漂亮,至少不是因为漂亮而优秀。她出身于高干高知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是端庄而矜持的知识女性,是名牌大学的法学硕士生,三十不到就身居要职,活得体面而高贵,获得所有男人和女人的尊重。优秀女人不必耍女人手段,就能征服男人。

    二零零一年秋,袁秋华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读作家高级研修班时,在两校的新年联谊会上和她相识,因她老家在省城,算是半个老乡,年纪相仿,志趣相投,俩人一见如故。假日一起结伴游天坛庙会,逛地坛夜市,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爬香山赏红叶,一根天津大麻花,一掰两半,分而食之。

    研修班结业后,袁秋华一边打工,在某日报社当校对员,一边去北大蹭课,做编制外的旁听生,不考,不注册,不纳学费,但也没文凭。课外,俩人要么去王府井逛商店,买文化衫一模一样,要么去琉璃厂掏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或者钻东四胡同,探四合院,观大牌楼,或者尝皇城根小吃,六必居的酱菜,全聚德的烤鸭,大栅栏的五香茶叶蛋,崇文门的冰糖葫芦,八里庄的驴肉火烧,木樨地的煎饼果子。

    毕业后,范琪瑛参加省直机关的公务员考试,先在省委督察室工作,试用期满,定级别为副主任科员,后下基层历炼,在黄石市城区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此时已调回,在省团委任书记,党组书记之职,是正处级干部。

    袁秋华与小李子分道扬镳,则回县城,先是照顾丧母的俩个侄女,后来嫁人。俩人天各一方,也常在网上无话不谈,回忆往日旧事,推心置腹,谈论眼前烦恼,视为知已朋友。

    好友久别重逢,二人沿东湖岸边,信步闲逛,互道近况,感慨系之,不胜唏嘘。

    当年,袁秋华和小李子结伴北上,随行求学,一个就读于鲁讯文学院,一个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一切费用和生活日常花销,取自《李士诚传》出版后,所得的稿费与版费。俩女孩游玩,小李子时而中途出现,袁秋华请客,他负责买单,林琪瑛由此认识小李子,她看出患难与共,彼此扶持的恋情,却不知今时今日,同在一城,为何形同陌路?

    此言一出,袁秋华怀疑她是小李子派遣的说客,替他探路来了,立马闭口不谈。袁秋华此行之前,不知小李子在省城,还以为他在香港,或深圳,但读过《楚天英模》后,即知他是书中报告的英模人物之一,他是李氏集团在省城的房地产代理人,尤其得知他是会议食宿的赞助商,再联系自己的破格列席,就什么都了然于胸。富可敌国的李家人,那时说得没错,“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正常与不正常的”,连省委宣传部的人,都要给李家面子,更甭提省团委的人了。林琪瑛是俩人的旧相识,请她出面试探,再适宜不过了。

    一切问题,源于那场可怕的车祸。二人租车去香山拜佛还愿,行至半路,为闪避运煤大卡车,小车侧翻,滚下路基,四轮朝天,倒趴在地。一刹那,生死之间,小李子转身扑向袁秋华,将她掩护在自己身下,腰椎被方向盘砸伤,陷入昏迷。袁秋华脸部从他腋下露出,摔碎的前窗玻璃渣,像一把把飞刀,划破她的脸,像一个个弹片,射嵌在她的脸,鲜血淋漓,视之颤抖,面目模糊,观之恐怖。

    袁秋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