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看电影(第1/3页)  谢河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文化站在电影院右侧,楼下是录像厅,楼上是图书室,办公室在二楼拐角。电影院正门厅有十级台阶,左侧是售票处,正门后是放映厅。放映厅建成圆拱形,上有大苍穹,下有靠背排坐,前有舞台(主席台),后有两个进出口,同时也是镇政府的大礼堂,三级干部会议,群众动员大会,节日联欢晚会,群艺汇演,知识竟赛等,大型活动都在此举行。

      放片台在二楼,放映机装上电影带,通电启动,光束通过放片窗,投射到悬挂在舞台上的白幕布。从楼梯上二楼,迎面是廊道,靠街这面墙无房,靠放映厅那边有三间房,放片台在中间,左手是图书室,右手是办公室。

      袁秋华在图书室看书,放电影时,虽看不到影像,背景音乐,人物对话却听得一清二楚,就像听广播。听得心驰神往,书便看得心猿意马,人坐在书桌前,摆样子而已。八叔公不反对她看电影,将她领进放片台,跟放映员说好话,让她趴在旁边的放片窗,朝下看电影。放映员也乐得有人陪同说笑,他上厕所,打开水,回家吃饭,还有人帮忙顶一会班。看过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铡美案,天仙配,徐九经升官经之类悲剧,她似乎总被一种莫名悲悯的东西,撩拨着。

      袁秋华和放映员混熟了,也学会了放电影,他就经常中途玩失踪。袁秋华读初中那三年,几乎是她放电影,他拿工资,他也卖零食犒劳她,还默许她带亲朋好友来看免费电影。

      在电视没有普及前,看电影,那可是乡间最大的乐事,但要花两角钱买票,才能看电影,人们又舍不得了,当时猪肉也才卖两角钱一斤呢。只有谈对象的青年,退休的干部,文艺人员,知识分子,站所领导,乡镇干部,才是电影院的常客。

      中学生最喜欢看电影,又最没钱看电影,能否“不花钱看电影”,这便取决于和袁秋华的亲近程度了,她就成了最受同学们追捧的人。因为没买票,所以不能进放映厅坐下看,因为“无职”顶班,所以不能被“公家”抓获,只能混进放映台,站在放片窗,朝下看。放片窗只有两个,一个放片,一个备用。站备用窗看电影,同时观看,只可一左一右,供两人。无奈同学们太想看电影了,不能看,能听也好,不能从头看到尾,能看其中一段也好,缠住袁秋华不答应便没法脱身,她也不愿搞什么亲疏远近,就规定同学们轮流去看,一次十个人,万一“公家”查岗,被询问,也只能说“我们是来图书室看书的”。

      电影不是每天都放,星期六和星期天才有。每个星期六(学校放假一天半,星期六下午离校,星期一早上到校),被轮到的同学,像麻雀般唧唧喳喳,兴奋地等待着放假,晚上早早来图书室,也是叽叽喳喳,探头探脑,期盼着开场时间的到来。其实不提也罢,一说起来都是心酸的眼泪。一年有五十二个星期,乡镇电影院放的影片,半个月换一新片,那时不兴连场放,也就是说一个月能看两部新影片,一年场场不缺的话,像袁秋华也只不过看二十四部新影片,况且半个月换一新片,还只是红头文件的规定动作,实际上的执行情况,往往却是一个月,或两个月,甚至三个月,才换一新片。因此,初中三年,袁秋华看过的影片不到三十部,同学们看过(说“听”过,更准确)的也不到十部。这就是铁饭碗的弊端了,只要端上,干活与不干活的,多干活与少干活的,能干与笨拙的,工资待遇,职工收入,福利分配,统统都一样,长此已往,谁还愿意拼命干活呢?

      乡民看电影,都源益于乡村露天电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