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上,在宝成铁路(宝鸡至成都)和阳安铁路(阳平关至安康)的交汇处,有一个小镇叫阳平关,又称做阳安关。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嘉陵江依镇而过,把小镇老街与火车站分成两块,雄伟壮观的嘉陵江大桥象一条彩带又把他们紧紧系在了一起。子龙山巍然座落在江边,据传说当年赵子龙在此镇守练兵。老街面对嘉陵江,背靠鸡公山(又叫击鼓山,在不远处又一村叫擂鼓台),有山有水。站在子龙山上看江对面的鸡公山,就象雄鸡的头冠挺立,翠绿的山体把他装扮的更加漂亮。
这是后世的阳安关。
古阳安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利于攻,退可以守。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而隋书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
东汉灵帝末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遣张鲁为督义司马,攻打汉中。张鲁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剑阁栈道出古百牢关,到达沔阳(今勉县)。首先从阳平关打开缺口,并筑寨堡于西侧的走马岭,随后,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北面夺取天荡山,杀死汉中太守苏固,从而占领整个汉中,自封“汉宁郡王”,时至曾炩率领大军攻破南郑和西城,张鲁统治汉中长达六年。
南郑城破之日,阳安关仍在张鲁弟弟张卫手中。
南郑城破,张鲁也很光棍的投降了,并爽快的答应了和北疆合作。
这主要也是张鲁和刘璋苦大仇深的缘故。毕竟,张鲁的老母亲都死在了刘璋手里,张鲁岂有不报仇之理?以前,他的实力不够,想攻打刘璋也不行。现在,虽然他的势力烟消云散了,但是他投靠北疆,而北疆正要南下攻打刘璋,也算是为他报仇了。
张鲁给自己的弟弟张卫写信,让他马上向北疆投降,并配合北疆军的行动。
张鲁在张卫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所以他很坚决的执行了张鲁的指示。
攻取南郑城的北疆大将主要有文丑、徐晃、曾锋、高览和麴义,谋士有郭嘉、荀攸和徐庶。在从武功县出兵之时,曾炩就已经交代了,在攻取南郑之后,由文丑出任这一路的主将,毕竟,他的军衔最高。而郭嘉则出任这一路大军的军师,负责出谋划策。
攻取南郑,并争取张鲁投降之后,郭嘉建议从大军中抽调士卒,组成两万骑兵,悄悄到阳安关换防,并伺机奇袭正在攻击阳安关的刘璋大军。
阳安关的特殊地势决定了正面攻击关隘的军队不能发现在关隘另一方发生的事情,这就让暗中换防奇袭的计略有了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众将都接受了郭嘉的建议,在十一万大军中抽调了两万精卒临时组成两万骑兵,在夜里悄无声息的进入了阳安关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