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五章 坏消息不断(第2/3页)  我不是汉献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消耗,那最后失败的肯定是孙权跟刘备。

    拼家底拼不过,那就只能另辟蹊径。演义中诸葛亮频繁出兵曹魏争夺关中就是为了创造奇迹,扭转蜀汉的不利局面,只有拿下关中,利用关中的八百里关中平原休养生息,方能获得一线生机。而曹魏也很明显看穿了诸葛亮的意图,对关中也是死不放手,以守代工,利用关中不断消耗蜀汉的有生力量,直到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上台,蜀汉的元气已经快要被耗尽,曹魏才对蜀汉发起了攻势。邓艾偷走阴平小道直取成都,结束了蜀汉对益州的占据,随后便是东吴孙氏的灭亡,三国一统,最后便宜了司马一族。

    刘协的出现,改变了历史,司马氏想要抢班夺权估计是没戏了。司马懿最大的本事就是两个字,能活。他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睿,熬死了诸葛亮但凡是会对他构成威胁的人,基本上都被他给熬死了。等到天下再无对手以后,司马懿也就成了天下智者冠绝。但现在不同了,能够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的人太多,司马氏想要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几乎就没有可能,更何况当今天子刘协还是个来自后世的穿越客,可以说对司马懿的警惕,刘协要比所有人都重。可以这么说,刘协死的那一天,就是司马懿要死的那一天。当然这只是刘协起初的想法,随着自己希望办到的事情一件件实现,司马懿对大汉的威胁也越来越弱,司马懿之所以能够独掌大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司马懿网罗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太学院的重开,科举制的推行,过去在大汉实行的举孝廉制度现如今已经是名存实亡,通过举孝廉获得官位的人只会遭人鄙视,而不会获得尊重。因为科举能够得中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有真才实学的表现,而举孝廉得官只能是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的小人之举,本身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谁不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有本事的能人呢?

    朝廷选才的权利已经重归朝廷,但凡是想要出人头地的人都可以通过参加朝廷的科举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完全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为了出人头地必须要依附于世家大族,换取世家大族推荐的名额。

    世家对此很是不满,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尤其是在朝廷刚刚结束河北之战,干掉了袁家最后一支反抗武装的如今,哪个世家敢在这时触刘协的霉头。世家能做的,就是不断敦促族中子弟潜心求学,努力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而这样一来,以往那些族中不怎么受重视的庶出子弟算是走运了,为了选拔可用之人,这些庶出子弟也得到了进学的资格。但这样做的后果同样很严重,隐患很大,一个大家族,原本把持话语权的都是族中嫡系子弟,但现在有人要来分权,而且还是那些平时自己看不上的庶出。这嫡庶之争,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掰扯清楚的。嫡系子弟看不起庶出的同族子弟,而被轻视的庶出子弟也不服那些只是出身比自己好的同族。这一代还有老一辈的家族长辈盯着,可等到这一代自己上台,那家族离分裂也就不远了。

    当年汉武帝为了限制诸侯王的势力做大,下令执行推恩令,允许说是允许,其实就是强制,每一个诸侯死后,他的封地都必须分封给这个诸侯的子孙,虽然由于嫡庶的不同,所获得的封地也有所不同,但推恩令的确是个削弱强大势力的好办法。

    现如今在大汉除了朝廷自身外,各大世家大族就相当于过去的诸侯王,而科举的推行,导致各大世家大族嫡庶对立,再难如过去那样出现一人开口,万人齐动手的团结景象。

    都是一个脑袋两个肩膀,凭啥我就要低人一等。科举的出现让那些平时在世家不怎么受重视的庶出得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虽然世家大族已经开始进行补救的措施,但矛盾不是一天就造成的,想要挽回那些庶出子弟的人心,也不是一点小恩小惠就能办到。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长里短看似简单,但想要处理妥当却很是费神,往往不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