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7章、怨僧(第1/2页)  聊斋仙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施主,已经这个时辰,在荒野外很危险,这山上有不少猛兽,白天不会出现,但晚上经常出来觅食。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真心是不想什么,越是会发生什么。越不想遇到人,越是会遇到人。

    年轻和尚的语气温和,但让沈石疑惑的是,对方头上的戒疤实在太多。

    沈石对佛门的戒疤不算了解,但是这个时代还没有烧戒疤的习俗吧。反正沈石见过的和尚全是光脑袋,基本无疤。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也不能说这个时代便没有烧疤的和尚。比如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

    这个和尚头上的戒疤就是这么来的,只不过沈石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并不明白这和尚头上的疤示意着什么。

    而且这些戒疤成红色,就好像是刚刚烧出的新肉,在夜色中隐隐放光,所以虽然这“和尚”在温和的笑,但沈石感觉这种笑容只用诡异来形容。

    “施主?施主?”

    年轻和尚现沈石没说话,就从山梯上缓步走下,走下那条山梯。

    “施主是迷路了吧,现在兰若寺不对外开放,正进行内部仪式,施主还是请回吧,过些时日这里才对外开放。”

    又是“兰若寺”,沈石的心一沉。兰若寺到底代表了什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道。

    说话间,年轻和尚已经走下山梯,这原本没什么,可就在几秒钟前,年轻和尚与沈石至少相隔几十米。

    速度?还是咫尺天涯。

    “大师,兰若寺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兰若寺?”

    沈石开口,向和尚问道,并认真看着他。

    听到沈石的问话,年轻和尚点了点头。

    为其解释道:“原来施主是好奇找来。其实兰若梵名aranya,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c“空闲处”c“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佛门弟子居住静修之用,或一人或数人。”

    此时年轻和尚已经靠近沈石十米内,但却是还在不断接近。

    “多谢大师指点。既然天晚不便,我这就下山去了。下山的路我清楚,不用劳烦了。”

    沈石转身就要进入荒草内,在他转身的瞬间,那名年轻和尚的嘴角翘起。

    “阿弥陀佛!斩业非斩人!般若波旬。”

    噗嗤。

    说话的同时,以说话声做掩饰,一根骨刺从年轻和尚头顶的戒疤内破肉顶出,惨白的骨刺上还能看到血丝。

    “上山,下山。红尘多苦,不若超脱”

    噗嗤c噗嗤c噗嗤

    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骨刺从年轻和尚头顶的戒疤内冲出,鲜血顺着年轻和尚的脸颊流下。和尚的脸上却露出了愈发慈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