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 书院落成典礼(第1/2页)  吾汉道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一月底,书院第一期建成了。

    因为雇佣了大量的人工,进度很快,但耗费的钱财也是巨大的,几乎将所有的现金都耗得一干二净,那可是二十多家饭铺三个月的利润。现在不光账上所余钱额不多,连杨汉的两千多贯也搭了进去。

    共用去了一万多贯。

    这还是有县衙大力支持,材料进价极低的缘故,不然两万贯都不止。

    好在土地完全封冻前,完成了任务。

    但杨汉知道钱花的值,书院是盾牌,只要有书院在,就是一道无形的保护符。即使他未来离去,杨乞等人也不至于没有着落,任人欺凌。

    听说刘知县极为高兴,给饭铺送了一块“仁善传家”的匾额,黄六郎诚惶诚恐的接下了。

    还张贴了布告,说是要在朔日举行书院洛城典礼,庆贺书院建成,届时士绅豪富还有刘知县都会出现。

    也难怪如此大动作,这不光是华阳县最大的书院,也是整个川峡四路最大的书院,放眼全大宋,在规模上也可名列四大书院后的第五大书院,当然要等书院三期工程全部完工。

    届时将成为拥有近一百座建筑的大书院。

    黄六郎送来了请帖,据说是刘知县亲自所写,杨汉望着烫金的字体,啧啧感叹,自己面子还挺大的。当然人家请的是书院的出资人,饭铺的东家。

    但随即他又感叹,本来应该张夫子送来的,他才是书院的山长,刘知县越俎代庖了。不过也是,如此大的政绩,谁倡导谁主导很重要,他是一县至尊,谁能与他争。

    张夫子没有送来请帖,就能看出,两人达成了共识。听说两人是好友,还都是读书人,不知道经过此事他们还信不信君子之交清白如水这句话。

    但隔天,又张贴了一张布告,告知朔日那天所有人不拘身份都可进书院一观。杨汉知道消息后,表情有点玩味,这必然是张夫子据理力争的结果,不然就不会分两次公布了。这倒不是说张夫子喜欢争权,在杨汉看来,倒不如说是张夫子的忧虑所在。

    张夫子必然担心书院会沦为第二个县学,士绅豪富家的纨绔子弟充斥其中,败坏了风气。在张夫子这种纯粹的文人心中,书院是做学问之地,容不得一点瑕疵。

    在这一点上,刘知县与张夫子已经站在了对立面,权利与学术的对抗。

    一日后,朔日到了,也就是十二月初一,再有一个月就是元日了,即后世的新年。

    这一天,城中猛然一空,纷纷往城外书院涌去。

    乌压压的人群都聚在书院大门外,书院还没开放。

    张夫子与几名县学教谕,还有一些读书人,并本县世家乡绅站在高大的牌楼下,等待着。

    外面围着很多乡野村夫,市井小民,当然少不了县学学子。自从学子闹事后,县学只休了一日。这毕竟是本县的盛事,教谕们也都来观礼,又怎能少得了他们这些天之骄子。

    “知县到。”

    喧闹声音戛然而止,人群自动让开,刘知县的仪仗进来。

    没有后世伪历史剧中的鸣锣开道,只有几名仪仗兵卒在前面引道,刘知县骑马缓缓而来,现场鸦雀无声,彰显着知一县之尊的威严。

    张夫子等人迎上去,双方见礼,寒暄。

    之后,一声锣响,此乃静声。

    刘知县清了清嗓子,说道:“适逢年底,书院又落成,此乃振奋人心之事。今日有幸请众位乡老百姓到此,与我一同观礼。”

    鞭炮声起,响声中刘知县与张夫子等人一同拉落红绸,牌楼上显露出一块匾额,上书“华阳书院”四个烫金打字。

    以地名冠以书院名称,约定俗成,四大书院皆是如此。

    “本县已上书朝廷,将此盛事禀告于陛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