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小议金秋和西方的13(第2/3页)  真五行大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称“素秋”。秋时草木日渐凋落,所以“素秋”也可用来比喻暮年。

    至于文中那一句诗句是出自清朝魏源的《华山诗》三首,全文如下: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一石一草木,尚压千万峰。岂肯放平易,招引人世踪。树皆斜仄生,云皆斜仄通。略无寸步直,但有两壁穹。近之太难亲,遥瞻始景从。正如古神圣,千载共朝宗。不睹岩岩势,但慕泱泱风。安知真觌面,不与跻华同。

    为访云中君,来寻天上石。千洞万洞势,混沌重开辟。人行入山中,山已天外立。再上更不能,有石皆倒岌。台殿青云端,势欲压山侧。森然一檐下,献此万丈碧。造胜启天荒,入深闯地赜。遗众伫曾颠,骤觉此身易。出山意已移,灵境渺天北。从知此后身,所莅皆谪斥。

    百转百丘壑,一步一阶级。奇怪非一逢,性命几万掷。倒垂万菡萏,侧走千霹雳。一石三芙蓉,三峰只一石。千峰为莲瓣,三峰为莲菂。纷纷莲花须,化松千万亿。白帝明星宫,寄在千叶隙。神仙窟宅间,日与天相索。聪明乃尘垢,陶铸皆陈迹。虽复游无穷,亦自悲形役。一下金天台,人间愁踧踖。

    备注:文中的一些资料来源于钟江华和陈立中的《“阳春”与“金秋”--论词语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从这简单的金秋两字可以看出,古人的遣词造句并不是随便弄出来的,而是有根有据的,因此,在看古书的时候千万别拿现代人那种随意写作的心态去看古人的文章。《道德经》仅仅八千言,却可以千古流芳;6075字的《孙子兵法》被称赞为字字珠玑;还有《三国演义》也只是64万字左右,却让无数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之倾心,反观现在洋洋洒洒几百万几千万字的书,有几本能流传下去的?别说流传了,就连传遍全国都做不到。

    在当今世界上被翻译成外文的所有书籍之中,《道德经》的数量是位列第二的,仅次于第一的《圣经》。而这两本书可以说都是宗教类的书籍。所以某些人老提所谓的科学来打压所谓的迷信,真是一个笑话,等什么时候某本科学类的书籍成为外文翻译量最多的书籍再来说科学吧。在欧美的电视剧电影中,如果科学的西方人遇到麻烦,你知道他们的口头禅说的是什么?是“啊,我的上帝啊”,而不是说“啊,我的科学啊”,“啊,我的牛顿啊”,“啊,我的爱因斯坦啊”,“啊,我的阿基米德啊”之类的话。很多人,包括那些官员和科学家,他们有时候都会做一个动作,那就是在身前画一个十字,这个十字是什么,大家都懂。还是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现代科学仅仅只是通往真理的其中一条路而已,并不是唯一的路。神学,星象,风水,未必就不是通往真理的另外一条道路。

    我并不是说古代的全部东西都是好的,可也别把古人千辛万苦用性命传承下来的精髓都一竹竿撸死。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自以为是罢了。古人的智慧不比我们低,甚至比我们还高,我们有些人之所以能装13的说古人怎么样怎么样,那不过是我们站在了几千年历史的巨人肩膀上罢了。如果把我们跟古人互换位置,只怕我们在古代所能创造出的文明是不如古人的,而古人在当今所能创造的文明也极有可能比我们更高。

    提到宗教,顺便说一件很迷信的事,在国内很多高楼都是没有4楼的,原因大家都懂。而在国外那些信天主教的国家,同样是没有13楼,13号房子,13号通道之类的。在荷兰,人们很难找到13号楼和13号的门牌。他们用“12a”取代了13号。在英国的剧场,你找不到13排和13座。法国人聪明,剧场的12排和14排之间通常是人行通道。此外,人们还忌讳13日出游,更忌讳13人同席就餐,13道菜更是不能接受了,你请外国人吃饭的时候,安排一桌人坐13人看看,你就等着那些外国人造反吧,你这是在说我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