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0章 益州大捷(第2/4页)  三国领主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不比赵部低,再加上袁绍大老远跑来解围,多少有些优越感。

    袁绍在汉中期间,刘焉对他十分客气,刘焉是汉室宗亲,又是益州牧,身份和地位都非同小可。州牧对他尚如此看重,袁绍压根没把赵部放在眼里,只不过袁绍为庶出,平素懂得韬光养晦,史料中荀攸对他的评价是“以宽厚得众心”,表面上做的不是那么明显,但袁氏子弟骨子里的骄傲,却是一点儿也不曾少。

    袁绍赶到巴郡西南部战区后,他和赵部谁为主,谁为辅,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大问题。

    偏偏从汉中出发前,刘焉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刘焉刚到益州,忙于为朱儁提供后勤保障,实际所辖不过汉中和广汉北部几个县。巴郡战场一直是赵部负责,赵部回归后忙着整军备战,亲自坐镇巴郡南部指挥部队,根本没时间去汉中跟新任州牧刘焉报到,只是派人到汉中与刘焉取得了联络。赵部在巴郡顶住了部分叛军进攻,成绩斐然,刘焉没有把他拿掉的理由,于是放手让熟悉地方的赵部再接再厉,继续全权负责巴郡战区。

    袁绍出身高贵,这没得说,但现在是平叛,战场上没有谁理会出身;论官职,郡太守和中央政府的校尉谁大,不好说;论能力,袁绍能力有多强暂时不得而知,赵部倒是实打实地稳住了巴郡形势,再加上赵部本是巴郡太守,在郡内颇有威望,对当地地形和民情更了解,所谓用熟不用生,由赵部主导巴郡战区,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权衡之后,刘焉倾向于赵部领衔巴郡战场。

    袁绍表面上宽厚大气,也让刘焉产生了误叛,认为他不会那么介意主导权的问题。不过,袁绍毕竟出自袁氏,刘焉不好明着说“你去巴郡听赵部指挥”,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刘焉,以为同样出自名门的袁绍定能领会这层意思,高门世家派出来闯荡的子弟,应该对潜规则很熟悉才对,很多话,根本不必明着说出来。

    袁绍确实领会了刘焉的意思。

    可刘焉还是漏算了一点,那就是年青的袁绍,渴望建功立业的意愿非常强烈。

    袁绍是庶出!

    袁绍是庶出!

    袁绍是庶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所谓庶出,是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姬妾生下的孩子,正妻的孩子为嫡出。嫡子和庶子在家族中地位有云泥之别。

    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之子,但袁术母亲是袁逢正妻,袁绍母亲是一位婢女,所以袁术才是袁氏正统继承人。袁绍早年在家族中不被重视,现在好不容易出任西园校尉,并获得率部出征的机会,自然想好好表现一下,建立功业,光耀门楣,提升在家族中的地位。

    听命于别人,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得打折扣!

    这是袁绍不愿接受的。

    如果袁绍去绵竹,朱儁的威望足以压住他,赵部却没有这个本事。

    因此,尽管明知道刘焉用意,袁绍到达战区后,仍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他赶到战区参加的第一场军事会议上,大家讨论接下来的作战方略。

    赵部主张先稳固防线,待曹操部携带重型军械直到后,再与叛军决战。袁如持不同意见,指出巴郡战区叛军实力相对弱一些,应积极进攻,力争在巴郡战场抢占主动权,策应绵竹主战场。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袁绍找了个借口离开赵部大营,领本部人马找了个县城进驻。

    赵部对此无可奈何。

    正因如此,尽管巴郡战区官军和叛军的实力更接近,却没能取得多少进展。

    刘焉得知袁绍不服从赵部号令,心中郁闷至极,既恼怒袁绍“不懂事”,又后悔当初没有把话挑明。但事已至此,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佯作没看见。

    这时候,刘焉得到一个意外惊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