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2章 新型弩机(第2/4页)  三国领主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性,现阶段已没有连弩用于实战,接近失传状态。

    踏张弩和腰张弩威力巨大,更适合归入攻城器械类型,而非单兵装备。蒲元比较务实,认准主攻方向是相对简单c并且适合单兵装备的臂张弩。

    揣摩多日,总有所得。

    随后就是找装备中心的木匠帮忙,制作部件c组装c调试c改进

    多次失败,多次推倒重来。

    蒲元终于推出第一个弩机版本:弩机1号。

    蒲元研制出来的新型弩机结构比较简单,尺寸偏小,弩机射程仅50步,比手弩和竹弩略强,远逊官办作坊生产出来的常规制式弩机,甚至不如普通弓手射程,威力也很一般。

    乍一看,新型弩机一无是处。

    可实际上,这种弩机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点。

    其一:结构稳定。

    弩机靠机括发射,发射前箭矢长时间固定在弩身上,从弩箭被装填并固定在弩身那一刻开始,弩身机件一直处于受力状态。这便使得弩身结构容易因受力疲劳出现问题,即使官办作坊出来的制式弩机,故障率也比较高,经常需要返修。

    战斗中弩机陆续出故障,不是什么冷笑话,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结构稳定,是蒲元研制弩机的重要前提。

    蒲元初生牛犊,没有思维定式。他对弩臂弧度作出微调,肉眼看不出差别,但机件结构变得更加稳定,高强度试射结果显示,弩机1号故障率,大约是官办作坊成品的一半。

    其二:装填迅速。

    最常见的制式弩和弓相比,弩有射程更远c杀伤力更强c命中率更高c对使用者要求也比较低等诸多优点,不过弩发射后重新上弦既耗力又费时,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击发频率慢,实战中往往需要靠几组射手轮流上阵,才能保持与弓手相近的射击频率。

    弩机1号装填要容易得多。

    蒲元大胆调整弩臂传统弧度,目的不仅仅是让弩机结构更稳定,还在于让装填变得更加容易。试射结果显示,在熟练操作者手中,弩机1号与弓手射击频率比约为2:3,也就是说,弓手射三轮,弩手可以射两轮。

    结果令大家感到震惊。

    如此快的击发频率,足以改变弩手常规战法!

    仅凭这两大优点,弩机1号完全有资格被称为惊艳之作。

    当然,弩机1号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射程和威力满足不了实战要求,但蒲元推敲出来的新型弩机结构,解决了弩机最让人诟病的两大难题,堪称制弩技术的重大突破。只要坚持这个方向继续研究下去,开发射程更远c威力更强的新版本,新型弩机前途一片光明。

    提高射程和威力并不难,加强弩的拉力即可。

    传统制弩经验早已证明,提升材质强度c扩大机件尺寸,都能强化弩的拉力,从而提高射程和威力。当然,实际操作不会那么简单,毕竟弩机1号并非迷你尺寸,加大弩机尺寸的同时要考虑适合单兵使用,蒲元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弩机1号实战价值有限,升级是必然趋势。

    官办作坊的制式弩机,可以给蒲元一些参考。

    汉代比较著名的青铜弩机,按射程和强度共分为十个等级,从1石到15石不等,其中以六石弩最常见,大约可射260米了。史料将10石以上弩称为“大黄”,说明力较大的强弩都可称为大黄弩。其中,战国策记载,12石弩可射六百步。

    鱼不智返回领地后,第一时间见到了蒲元。

    他对新型弩机的革命性突破,给予了高度评价。

    蒲元受宠若惊,面红耳赤。

    看着站在自己眼前显得无比紧张和激动的蒲元,鱼不智不禁心生感慨:哥领地居然有这么厉害的人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