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条街,只知诗好写,妞好看,但再说他的事例就离题了。
言归正题,宦官被大用,从玄宗时期就开始了,杨思勖、高力士都有名,但这时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宠信,只是个别现象。就是肃宗、代宗时的李辅国虽然权倾朝野,但李辅国一句“大家但内里坐,外事但听老奴处分”,立马就被ko了。
还有鱼朝恩,这位为神策军的壮大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宦官们不懂得位高必须收敛言行,还是被代宗ko了。
所以,这时皇帝要弄死宦官,那是真的有一千种办法。
事情坏在唐德宗的手里,急功近利,削藩不成反引发“泾源师变”,叛乱平定后,德宗开始做起了驼鸟,埋头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统治辐射只有京兆府周边一圈。
当然他也不算很昏馈,为了防范武将,比如泾源师乱时,李晟公然夺取宦官兵权引起德宗警惕,而且德宗逃离长安时,也都是宦官保驾,所以,德宗大量起用宦官。
大概就是在贞元年间,德宗后期,宦官们设立了宣徽院统管内侍宫籍,设立枢密院统管禁军,这时已经称为“禁军”了,下文再交代。
因为财政困难,也因为德宗后期对藩镇种种不法行为一律妥协,宫内大量收取地方官的供奉,什么日奉、月奉名目多得我一时记不清。因为地方上有时进献有雕、鹘、鹞、鹰、狗,供狩猎时用。
这个本来属殿中省闲厩使管辖,后改属宣徽院,称五坊使,从事人员称为五坊小儿。
宣徽院的设立,应该是宦官们争相讨好弄权的结果,这个明显与内侍省、殿中省等内庭机构职权有一定重叠。
再一个“宫市”的问题,在玄宗时期,还没有宫市这个名称出现,最初是由长安尉负责采买内庭所需物资,到玄宗后期,叫“内中市买使”,杨国忠曾担任过,这是个非正式品级的差官。
历经肃、代两朝,到德宗时,形成制度了,一般由内府局令兼领宫市使,但有时也由宣徽院的宦官兼任,似乎又没一定性。
宫市不仅是长安东、西两市采买,还有卖出,因为掖庭局是个犯罪宫人、内侍服役的地方,像汉朝的“永巷”一样,买进原材料给犯罪宫人织布,次品会拿出去卖,不过宦官们会硬载给商贩。
到元和时就很糟糕了,主持宫市的宦官再也不愿老实做生意,开始巧取豪夺、敲诈勒索,他们一般都持有宣徽院、或者内府局的公文敕命,命令一下,管商贩多少货物,直接让商贩送进宫去接收,随便给点布帛就打发走。
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写的宫市的事。
宦官们的权力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一个另类的官僚队伍。但录取新人阉割的机构没去查,成为宦官以后一般都是大宦官带新人,同样要熬资历,升迁也不易。
最快的升迁方式,当然是跟一个好主人了,比如突吐承璀最开始还是一个不入流的小黄门,服侍顺宗长子李纯。恰逢德宗正常驾崩,顺宗即位,在王叔文等不成熟的政客们进言下,竟然想夺宦官兵权,就是“永贞革新”了,不过好的政治意图也是要讲究策略的,最后失败了。
永贞内禅前后,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李纯由亲王到太子,然后由太子到皇帝,突吐承璀也跟着升为东宫黄门直,然后一路走高,令人惊叹。
至于永内禅的内幕,其实很简单,顺宗要裁掉五坊、削宦官禁军领导权,引起了俱文珍、刘光琦大宦官的不满与警惕,于是图谋拥立宪宗李纯,加上李纯的妻族是郭子仪的孙女,也就是驸马都尉郭暖与升平公主的女儿,外戚势力十分强大。
眼看有机会了,郭氏与李纯这时利益一致,宦官们一煸动,李纯自然会动心了,也由不得他不动心,他若不参与,宦官们就会拥立别的皇子。
所以,永贞内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