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1章 南派和北派(第1/2页)  怪谈笔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出海的事情就此决定,再无疑问。

    光叔这老港商样子虽然猥琐,但他丰富的阅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他是个很有能耐的人。不到几天,我们就一切打点妥当,坐上了南下广东的火车。

    在火车上,我曾经悄悄和文瑜探讨,这老家伙是不是故意的,从开始知道我们的存在时起,就直接跑到西安来找我们,不然哪能这么巧。要照这样的话,我们根本就是落入了他的算计。他母亲的,是不是摸金校尉都死光了,他连我们这两个非正式的也要?

    那时候的火车跑得慢,从西安去广东,那是相当的的慢,中途还要转车,到了广西黎塘,又要转一次车。在车上无聊的时候,光叔倒是跟我们攀谈过,说起天下摸金校尉的事情。

    据他说来,摸金校尉根据南北地势和风土人物,也就是做人处事方式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南北两边的人倒斗时不太相同的做法,很早就分成了南派和北派。北派自称是曹操那一代的嫡传,手艺最为正宗,讲究寻龙点穴,定准了位置,判断古墓的大体格局,然后用洛阳铲打洞进去。他们手艺很精,打的盗洞也很小,基本也就是钻过一个人就行,对墓穴的破坏最小,也最不容易被发现。

    而在打洞这一点上,根据古墓的朝代、防盗技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唐代的古墓开山为陵,讲究气势雄浑,连墓室的砖墙都是十分之厚的,里面机关重重,毒水弩箭守住各种要道。对付这种古墓,不能跟它死磕,要切虚位进去,直捣黄龙。简单地说,就是直接挖地道从主墓室的墓顶钻下去,避开重重机关。毕竟古墓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放在墓主人的身上或手里、嘴里,只要拿到了这些,其他的不要也罢。而宋代的古墓使用俗称天火宝顶的技术防盗,简单地说,就是防盗技术在顶子上,挖开封土层的时候,一旦挖到“天火”,燃油立即喷溅而出,火焰立即熊熊燃烧,把盗墓的烧死在当场。对付这种,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地下打洞钻上去,天火宝顶自然就成了马奇诺防线。

    而在遵守祖训这一点上,北派是最严格的,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地遵守,包括鸡鸣灯灭不摸金,两不一取,轻拿轻放,拿完了再好好地把墓主尸体放回去,再盖好棺盖……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墨守成规。不过他们却是用这样严谨的态度挖过不少大墓,也没出过什么乱子,可说是声名赫赫,出现了四大家族,手艺精尖。当然,只是行业内的声名,不是公开的。

    而南派呢,就不那么严谨地遵守祖训了。毕竟南方人“狡猾狡猾的”,况且,最关键的一点,南方的土壤和北方不一样。北方大墓的土壤大都是干燥的,打盗洞相对容易很多,也很少会塌陷。但是南方土壤偏湿,打的盗洞很容易塌陷,到时可是要出人命的。所以南派就因地制宜,索性挖大洞,必要时甚至用支撑柱承重,免得塌陷。在过于潮湿的地方,干脆直接大铲破墓而入,所挖过的墓穴,往往比较狼藉。而在外面都这么放肆了,进到墓室里面自然也不会怎么尊重墓主人,拿完了不一定放回去,拍拍屁股就走人。所以,南派的做法一向遭到北派的鄙视和批判,被称为土夫子、土贼。但是这科学的批判代替不了批判的科学,南派依然我行我素,毕竟没法子照搬北派的做法。

    这么子下来,南派也是出了些人才的,不过没有北派那么大的名气,也没那么多大家族。这些也是情有可原的,北方大墓多,一个家族都从事这个行业也能发财致富,但在大墓少了很多的南方,一个家族都吃这碗饭的话,说不定会饿死。

    随着全国的解放,人民政府打击盗墓贼,保护文物遗产,摸金校尉这一行业自然就更加见不得光。那些大家族要么转业,要么是举家迁徙到深山老林更加隐秘地继续从事,要么就干脆转行成了文物鉴定专家,吃上了皇粮。一句话,这个行业算是土崩瓦解了。

    不过,这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