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2章 族谱(第3/4页)  怪谈笔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轻轻传来一首歌……”

    其实我们压根不用看那么久,只需要看看前面就行。我和文瑜谢了族长。族长颤巍巍地走回内室,捧出一本厚厚的线装书。那是非常古老的手工装订的册子,表皮是牛皮纸,已经磨起了很多毛,书脊用锥子扎穿,再用我们称为“棉花索”的棉线穿过,组成了非常整齐的线框,牢牢地锁住书册里的纸张。20年代初还能在书店见到有些印刷的古籍,书脊虽然不是用线装订的,却也设计了就像线装书的白框,以表示它是古籍的身份。像金庸梁羽生,菜根谭,三十六计,四大名著之类,都有这样的装潢版本。

    这本线装的族谱,封皮上用毛笔正楷端端正正地写着四个繁体字“严氏族谱”,笔画非常的端正有力,还是竖排的,古意盎然。文瑜赞叹道:“你们族里也有这样的书法人才啊!”

    我笑道:“当然有的。山上的坟墓你见过了的,那些墓碑上的字,就是我们这里的毛笔书法家写的,然后再描摹在水泥墓碑上,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刻出来。那些字可不是印刷出来的。”

    文瑜朝我翘了翘大拇指,翻开了族谱。

    族谱既然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里面的字自然也是繁体字,用毛笔正楷书写着端端正正的竖排字,扉页就是关于族谱的来历和一些感言之类的,还感谢了一下资助修订族谱的族人,把他们的名字附录于后。

    文瑜看了几眼,笑道:“龙起之族,凤飞之愿,你们的老祖宗还挺有理想的!”

    我耸了耸肩:“再大的理想又怎么样?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还能怎么样?三百年前,嗯,差不多就是明清交替的时期。北方虽然打得热火朝天,但是在我们这当时的蛮夷之地,估计是不怎么受影响的。”

    文瑜指着扉页最后的字说道:“大明崇祯九年!这本族谱是在崇祯皇帝登基九年的时候编写的。崇祯九年,嗯,大约就是公元1637年。那时候北方已经爆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起义,东北方的满清已经崛起,在和明朝争夺辽东。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年代啊!”

    再往下看,原因也就比较明白了。我们的严氏部族之前生活在湖北,更远之前是在河南,更古老的时代,则是在山西。客家人很多都是从山西洪洞迁移出来的,这么说来也是很正常的。

    只是我们这一支部族,到处迁移,很少有安生的日子,一直都没有识文断字的人来编写族谱,所以直到明朝末年才着手编写。算起时间来,正是十二祖十三祖那时候,我们这一代,是第十九代。我们的十二祖,是从更远的地方迁移到这里的,再后来就繁衍到了现在。

    文瑜叹了口气:“这上面记载,你们的十二祖那一代,和别的种姓为逃避战乱迁移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凉,没有道路,没有田地,到处都是荒原。是你们的祖先在这里开荒垦地,繁衍生息,然后才有了这个村子,有了你们。至于这里之前的历史,在你们族谱上,那就是一片空白。我看,看这个族谱没什么研究意义,得看县志看看有没有记录了。”

    我皱眉道:“那不是越搞越麻烦了?要看县志,还得看县图书馆有没有这东西,给不给看。你懂的,那个年代,很多书都被烧掉了,能不能找到都不好说。”

    而且,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呢?以我们的能耐,确实也没办法拿阿婆潭怎么办啊!

    文瑜道:“或许,我们可以招募人手,截江断流!把上游塞住,下游的阿婆潭自然就会逐渐干涸……嗯,不过那样子的话,不知道要储存起多少水方,会不会带来麻烦。”

    我点头道:“是啊!再说,这河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农田,要灌溉田地的时候,没水可用,人家要来找我们拼命的。”

    文瑜合上族谱,歪着脑袋想了想,笑道:“可能不用那么麻烦!我有个办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