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点的平衡(第2/3页)  皇宋锦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隐目标直指汝南郡王,也没办法的原因,他不可能为了赵信,而毁掉目前的政局。

    赵信退后半步,甚至绝了继承皇帝位的想法,是最适合目前现状的,因为所有人都会偃旗息鼓,而他提出的办法,不但独特,甚至有可能给予汝南郡王重重的一击,你不是想要让儿子继位么,很好,我弄出八个来,跟你竞争,只要你是最强的一个,你就能够达到目的。

    甚至这个方法,还可以增进朝堂的稳定,分化成了八股势力,每一个都不可能高于皇帝,这就方便分化瓦解和控制。

    控制,才是上位者作为,为什么,明知道有奸臣,却依然还留下他呢,很多时候,皇帝在控制政局的时候,不会让一家独大,要多个力量,平衡众多的力量才是最安全的。

    一家独大的结果,必然是架空皇帝,就如同明末的崇祯一样,他清理了魏忠贤,重启了朝局,可以说是名声刷够了,可是很快的,就悲惨了,甚至明朝的灭亡,跟清理魏忠贤,有着很大的关系。

    万历在历史上面评价不高,甚至被称为木匠皇帝,在很多时候,是躲在花园之中做木匠活,可是就皇帝本身而言,他当得可比他的弟弟崇祯做的好多了。

    看起来一直都是在做木匠,躲在豹房之中,天启一朝的控制力度,可比崇祯朝高的多的多,他用了一部分的东林党和太监进行制衡的,虽然说的,在的后世不少著作之中,说了魏忠贤是如何如何的可恶,整个一个最可恶的人,可是他只是一个太监,难不成还能够越过皇帝去,很多关于他恶行,大部分是遍布在明朝的矿监上面。

    用太监取代地方官员,收取一些矿监费用,或者是原来政府收入的费用,这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在明朝后期,士大夫和商人几乎鲸吞了整个国库收入,在人口少一点的宋朝,盐税可以达到1000多万贯,可是在明朝才两三百万两,听起来差别不大,可是明朝盐价可是宋朝6倍以上的,本应该多6倍的收益,现在却一下子只有六七分之一,一反一正最少是三四十倍差距。

    天启帝看似没有制衡,却偏偏完成了朝廷的平衡,同时,政府收入显著的增加,崇祯刚刚继位的时候,能够平辽的挥霍,就是天启留下来的底子,如果没有这个底子,崇祯早就崩盘了。

    也因为崇祯是东林力量上来的,上来之后,重用东林党人,实际上,这些人除了少数之外,基本没用,明朝的财政状况大幅度恶化,甚至连军队也大幅度的衰弱,国家矛盾上到了巅峰,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

    如果不是天启帝死的早,说不定,明朝就可以中兴,有人在考证之中,万历帝的死,也有很多的疑点,或许真的就是崇祯下手,或许就是东林党。

    因为按照天启帝的手腕,用魏忠贤打压东林党,用太监征收税收,一手拿着权利,一手拿着钱,这是17岁继位,在位5年,死的时候不过是22岁青年皇帝做到的,一旦这个时间持续下去,明朝肯定要中兴。

    东林党是什么,是代表着江南大商人,盐商,大地主和士绅利益的,他们是在明帝国身上的毒瘤,不停的吸食着明帝国的血液,这才成为的巨富,魏忠贤和天启帝的做法,不亚于断掉他们的后路,他们怎么可能人有这件事情发展下去。

    阴谋论,早已经因为历史,而不知所踪,明史也是后来清朝书写的,甚至就包括了投降满清的东林党人,天启也是被抹黑的最厉害的,可是在一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和书上,对于他的评价相当的高,比如对袁崇焕,对毛文龙,甚至是对满清跟蒙古勾结可能性,绕开山西进攻中原的可能性的遇见。

    他才是一个21岁的皇帝啊,历史没有如果,不管是什么原因,天启还是死了,崇祯上位之后,东林党成了气候,整个朝政被东林党一手把持,无论是五年平辽的袁崇焕,还是其他,万历累积下来的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