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给读者的一些话——非常感激你们(第1/9页)  汉生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鲜卑中西二部俱灭,东部鲜卑素利迫于形势,只得谴子来朝,以为质子。然大齐上下久以鲜卑为患,自不肯就此善罢甘休,使出了种种手段,终将辽东鲜卑分化瓦解。识时务者迁入内地分散安置,胆敢抵抗者尽数扫平。没两年的功夫,偌大一个草原霸主便灰飞烟灭了。

    大齐强横至此,声威所及,四夷无不震怖,各自送上质子、珍宝以示臣服之意。连逃往匈奴故地的南匈奴余部也都遣使来朝,送上骏马百匹、珍宝无数,言辞谦卑已极,大有悔过自新的意思。时机未到,张涵也就笑纳了。稍后,大齐重建了西域长史府。西域各国虽各怀心机,然弱者欢迎一个宗主国保护,强者不愿也不敢作出头鸟。随着丝绸之路恢复畅通,往来商队也日渐增多,带来远方的珍宝和无尽的财富,事情似乎一帆风顺。

    不过,大齐灭了鲜卑后,趁势占据了大半鲜卑故地。将敦煌郡北扩至金微山、燕然山一带,并在甘微河、安习河(今色格楞河)、饶乐水(今老哈河)流域,及大泽(今呼伦贝尔草原)、弹汗山、狼居胥山和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建筑了多处城塞,又修筑驰道与中原相连通,流放了不少人到上述地区安居。种种前所未有的迹象无不表明了大齐政策的转变,显而易见,大齐是准备进占草原了。塞外诸部不免暗暗担忧。可是,大齐器械精良兵锋正盛,所筑城池小而坚固,诸部吃了几回亏,也就不愿再做尝试了。而驰道工程浩大,所需材料粮食均须外运,工程进度迟缓的很,保守估计也须是年八年的。大齐暂时无力更进一步,便高举起和平共处的旗帜。草原倒也恢复了昔日的平静。

    大齐对北方狄夷强硬无比,动不动就是灭国屠城。可对南方的山越、武陵蛮、西南夷和南越,手法却是温和了许多。多以种种政策安抚引诱南蛮子们下山定居。一般说来,只要服劳役两年,即可举家(五人以内)入籍,给予土地以及其他种种便利。张涵又精选能员干吏,使其安居乐业。当然,这绝非是张涵善心发作,而是形势如此,他也无可奈何。

    南方地广人稀,未曾开发,山林密布,气候湿热多雨,又有瘴气疫病,移民难以安居。张涵采取了种种政策鼓励移民,成果也不是很明显。这样一来,张涵即便有通天的手段,也施展不出来,只能许许同化之了。

    除此之外,西北对诸羌的战争依然还在持续。张涵见一时不能解决,便轮流调派各地军队前去轮战。目前,在高顺的指挥下,其部一度大破烧当羌和白马羌,占据了西海(青海湖)地区和赐支河流域,兵锋直抵积石山,齐军好一番烧杀劫掠,迫得诸羌联合起来,结果又被羌人赶了出来。可不管怎么说,战争发生在羌人居住地,这许多年厮杀下来,诸羌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大齐,而西域长史府又起一路大军从西北攻入柴达木盆地。羌人腹背受敌,迫不得已连连派出使者,请求臣服。张涵自不肯纵虎归山,宣布诸羌不彻底投降誓不罢休云云。反正,说什么也要诸羌赶到青藏高原上高海拔地区去,以除后患。

    总而言之,西北的战事还有的打了。

    不过,这一切都发生生在边远偏僻之地。时间转到隆武七年,中原早就是一派太平多年了。

    都城确定为临淄之后,此前规划的运河、驰道和铁路便陆续开始了施工。涿扬(京杭)运河和齐鲁运河以雒阳、九江、涿郡和临淄为顶点,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方形,而雒阳和临淄间的大河、驰道与铁路又形成了一条对角线,从而将华夏南北东西及中原的八州之地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凉、益、交四州和西域、海外诸岛、塞外之地则构成了它的外围。

    当然了,这些都是长远的规划。目前,京都临淄周边的工程受到特别关注,鲁淄铁路竣工通车,临淄通向海边的两条运河也初步完工通航了。关键的三京铁路(长安-雒阳-临淄)刚刚开工,两条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