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二章 河套种粮(第1/2页)  穿越战国做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诚挚感谢书友“稻草人”的慷慨打赏您的打赏,给了小生莫大的鼓励!)

    “大将军——”吕不韦这下着实震惊了,他真的听清楚了,大将军说的是两万余百姓,而不是刑徒。饶是他经商列国也曾见过不少风浪,此时,他还是忍不住双眸收紧,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满脸的不可思议毫不掩饰地呈现在赵括面前。

    惊讶的吕不韦心想:“对面的这位少年大将军,刚过舞勺之龄,谈笑间,困扰不韦已久的劳力问题,竟然就这么轻松地被他解决了。大将军这除了天赋奇才,还能有什么解释?!”

    但是,此时的吕不韦虽然年轻,毕竟是战国时代的牛人一个,那天生的沉稳心性实非一般人能比。他察觉到自己失态后,赶紧调谐心绪,吕不韦转眼间,又变幻出了恭谨的表情。

    此事,怪不得吕不韦震惊。大将军赵括奇袭注人,不过刚刚归来,赵国邯郸城中得知赵括御林军大胜归来的,不过是赵王丹、赵太后、平原君、御林军几位心腹干将而已。

    这吕不韦一路风尘仆仆,从河套赶来直奔马服君府,哪有机会听闻注人大捷之事,他自然也不会得知,大将军赵括已经抢来了两万余注人百姓。

    吕不韦明白大将军赵括每每论及军国大事,乃十分严谨有序,既然大将军已经发话,说有两万余注人百姓于他垦荒,那绝不是戏言。

    想到此处,吕不韦忙对赵括深深一揖,身子几乎要趴伏在长案上,郑重地言道,“不韦,谢过大将军,有此两万余劳力,开垦大军如同虎生双翼,垦荒河套,不韦当殚精竭虑,早日为建起大将军一座富甲天下的大粮仓。”

    “呵呵——些许小事而已,不韦不必如此客套!”赵括伸手托起了吕不韦,随后惬意地举爵小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举重若轻的神色来,“不韦,目下已整饬好的耕地,明春可以下种了,不韦打算种植何种主粮。”

    “大将军明鉴,不韦正在四下里购置粮种,打算在这河套耕地,以粟、麦为主,兼种梁、麻。”吕不韦神色一凛,沉声答道。既然已经入了赵括的赌局,吕不韦想抽身已是没有了机会,但但这些粮食的种子,耗费了他小半的家资,说不心疼,那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粟、麦为主粮”赵括沉吟着,赞许地朝吕不韦点了点头。吕不韦所说的这些农作物,对赵括来说并不陌生。重生前,自幼在黄河岸边一乡村长大的他,那黄橙橙的小米,正是他的最爱。

    “大将军,河套之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接着,吕不韦又将粮食种植的大致计划,概略地做了一番禀报,把赵括听得微微颔首,望向吕不韦的眼光,温暖了许多。

    从垦荒、到种粮,这史上的窃国大盗,不知不觉间,已被赵括改造成了这战国之世的边疆农场主。赵括心头的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就在吕不韦条理分明的叙述声中,赵括又一次领略了华夏的农业文明。

    在华夏大地,人文初祖黄帝“治五气、艺五谷”,先民们的主食自古有“五谷”之称,这“五谷”乃黍、稷、麦、麻、菽,以五谷引申出的成语、佳句数不胜数,例如五谷丰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

    西周以前,乃华夏农业文化初启阶段,粮食种植以黍、稷为主。自平王东迁,华夏进入东周春秋、战国之世,先民们的农作物渐渐转变为以粟、麦为主。

    吕不韦所言之粟,实乃梁与粟的统称,所谓细梁为粟,俗称为谷子。穗大、毛长并且粒粗的是梁,穗小、毛短并且粒细的是粟。初看苗如茅草。粟米粥、粟米团子、粟米蒸饼为战国时期人们的重要主食,文武官吏的俸禄,列国多以粟米充抵,以石为单位计算。平常年景,每亩可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

    吕不韦所言之麦,实为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之分,在河套地区,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