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 窃符救赵(第3/5页)  春秋英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秦的根源。

    信陵君带着朱亥等人到了晋鄙营帐,拿出了兵符。兵符一对,左右符合,可是晋鄙依旧心存疑虑。

    其实兵符的符合是象征,真正手持兵符的使者往往还有暗语。

    据传杨坚在位时,担心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被人矫诏除去,和杨谅私下约定:如果用玺书召你回京,会在‘敕’字旁加一个点。不然就是假的,你可不应召,保护自己为重。

    杨广即位,用杨坚的诏书宣召杨谅回长安。杨谅一看诏书没暗号就知道有变,起兵要清君侧,兵败被囚禁至死。

    晋鄙和魏王也许有甚约定,见信陵君没按规矩办,知道定有内情,迟疑不想交兵权,估计找些封坛拜将之类的借口想要拖延,等你们回去休息之后,再连夜派亲信将信陵君等人抓起来,而后派使节去大梁城内向魏王请示,真的自己负荆请罪,量他不会杀了自己,假的那就请王命再做决断。

    信陵君久在政坛,自然知道迟则有变,一做暗示,身边的朱亥立刻从袖中掏出大锤,一锤子将晋鄙打死。

    朱亥该是盛年的勇士,而晋鄙则是廉颇老矣,身体素质下降,可怜他忠心为国,行事有无差错,可是终究沦落成亡魂。

    信陵君此举大逆不道,于国而言是谋逆,可是他自己认为,此举才是救国之道,不到最后谁也难说正义。晋鄙死的冤,但是正如之前所说,信陵君认为这是值得的代价。

    有了兵符在手,又有魏王弟弟主持,手下将领就算不满还能怎样,何况人家又不是让军队开拔往大梁城,而是去邯郸。晋鄙将军在,还有主事人跟信陵君争一争,如今晋鄙将军都死了,那个不开眼的还敢说话,就是真要进攻大梁,那也只好先到大梁再看形势如何了。

    领兵的时候终于到来,说来惭愧,信陵君在国内虽是厚禄却并非高官,就魏王对他的猜忌而言,怎么会让他领军呢。不过信陵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手下的门客中不乏在领军将领,也不乏筹谋之士,自己只要统筹好诸君,做好决断,让他们并肩协力就好,并不一定要多会打仗。

    信陵君召集大军,父兄皆在军中的,父亲归国,兄弟皆在军中的,兄长回国,剩下的跟我一同出征。

    魏军在赵魏边境待了快一年,秦王认定魏王是怕了,秦兵监督魏军的也都懈怠了,反正每天都在那里不动窝,有啥好汇报的,时间一长,秦军上下都有些忽略了。

    秦国虽大,可是八百里来攻邯郸,军资又要运输,远征军的规模不会超过十万,不然后勤就崩盘了,何况围了十七个月,早就疲惫了。之前又是失利,又是郑安平投降的,秦军可谓强弩之末。

    而魏军出现了,生龙活虎,作战意识很强,彻底打乱了秦军的节奏。更惨的是,魏军一动,楚军前来的速度也快了,赵国在齐国的使者也被齐王紧急召见,表示愿意给些援助,军队可能慢点,但我们愿意先借点粮食什么的。

    面对如此形势,秦军果断撤退,可是身在泥淖,吃了不少暗亏,邯郸之围自然解了。

    看准时机再出手,是很讲技术的活。魏军早些出,秦军尚且有余力,魏军晚些出,楚军就抢了先。时机竟然这么巧,我都有些怀疑是信陵君和魏王唱的双簧了,而晋鄙被杀则是苦肉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魏王的智商和手段绝不在信陵君之下,魄力犹有过之。

    久旱逢甘霖,魏军从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邯郸城内感激之声不绝于耳。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出迎,以示尊重。赵王夸赞信陵君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

    平原君更是学习先贤,身负箭囊向信陵君请罪,表示我之前得罪公子,不知道公子高义,着实有眼无珠,亲自为信陵君引路,彻底的甘拜下风。

    史记说,平原君自此不敢自比于人。

    也就是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