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九章 火车、时间、新生活(第1/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世界上通用的领土原则,最重要的自然是事实占领。崖山人为了尽可能多的囊括更大的土地,因此,将每一个据点都尽量的远离布置。比如,雅城到华京超过1000公里,华京距离罗城又是600多公里。

    如此遥远的距离,以古代最快的驿站为例,唐代对邮驿的行程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

    以300里一天的速度计算,华京到罗城就需要4天时间。而现在的现实是,这些据点之间,甚至连路都没有,崖山人都是靠海路运输过去的。海路运输虽然速度已经够快,蒸汽民船一天一夜也就到了,但是在一向追求时效性的崖山人看来,还是不够的。

    因此,建造铁路被提上议事日程。

    对于铁路,崖山人其实已经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点了。

    从动力方面讲,崖山人已经攻克了蒸汽机小型化与复胀缸技术,做一个适合火车牵引的蒸汽轮机难度甚至比拖拉机上用的还要简单,因为火车上的蒸汽轮机体积方面几乎不受限制,可以做大。

    最大的难点无非就是传动部件,但是崖山人有了造船与造拖拉机的经验,对于造火车难度是有的,但是不是非常大的跨度,可以克服。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钢材。

    机车不算,就以铁轨需要的钢材来说,在现阶段看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就以后世国内主要采用的60kg的导轨计算,这样的单线铁路,每米需要120公斤钢材,假如崖山人想要修建华京至罗城的铁路,600多公里,需要七万多吨钢材。崖山人原本在库叶岛的钢铁产能根本不足以满足日次巨大的消耗要求。幸好,朝鲜人愿意尽力供应铁矿石需求,为崖山人的钢铁生产减少了一个最主要的瓶颈。

    接着,远东与雅城的煤矿的产量自然要扩大。这也是新华夏本土同意林航截留朝鲜俘虏的原因之一。

    为了铁路以及即将到来的工业化,崖山人只能竭尽全力再次扩大产能,打算在半年内突击达到月产2万吨的目标,不仅满足铁路所需,还能将剩余钢材用于造船与国防。

    1765年4月,崖山人开始修建铁路。崖山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既不是两个最大居民点之间的华京——雅城铁路,也不是军事上最迫切的华京—罗城铁路(罗城十分接近西班牙人在北美的统治核心区墨西哥,随时有可能与新华夏发生冲突)。而是修建了炎京至卡林,卡林至盐湖城的铁路。对于新华夏来说,无论是金矿还是铜矿都是事关生死的命脉所在,自然不允许稍有懈怠。

    先前,因为没有铁路,崖山人只能在当地采矿,当地冶炼,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运输量。即使如此,随着需求与产量的提高,运输已经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崖山人首先开工了这一条东西方向的铁路。

    火车刚发明时有很多种轨距,英国在全球极力推荐1435的轨距,成了现在的标准轨距。这一宽度相当于两匹马屁股的宽度,也源于当时的马车车轮宽度。有人戏称两匹马屁股决定了现代工业的规模,想不到这一决定竟持续了近200年。

    华夏人也希望将乡间有轨马车加入铁路网。因为华夏人设想,在乡村间,同样铺设有轨马车,既快捷而且运输量还大。初期的铁路机车不会很多,马车可以作为短途运输补充这个空白时间。而且,将来村镇发展为大的城市,通上火车也就不会来个重复建设了。

    与此同时,机车研制也获得了突破,光是原型机就造了三代,终于进入试运行阶段。

    1766年1月23日,农历新年刚过,以秦岚为首,带着外交及国防人员乘着火车向东赶往卡林与盐湖城。

    有人说,火车不止是交通工具,还改变了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往人们出行,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