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三章 渐生嫌隙的华明关系(第1/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果然,乾隆听闻英国人要以铁甲舰交换通商口岸,眼睛一亮,很有兴趣。在乾隆看来,以不值钱的通商口岸换取铁甲进,无疑十分划算,依据本心,乾隆也不会将汉人的传统领地当成自己必须捍卫的领土。只是也知道,谈判就是讲究敌进我退,有来有往。很快将自己的心思掩饰下去,毕竟是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再继续寒暄过后,就宣布退朝了,将谈判的任务交给了福康安与和珅。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肯定不能小商人般与英国的使臣展开讨价还价式的谈判。

    事后,福康安与和珅的谈判组合配合的相当默契,福康安扮演黑脸,镇住英国人,和珅则是白脸,在中间打圆场,捞好处。

    和珅并不十分明确英国人结果这些通商口岸能够获取多少好处,但作为底层上来的官僚,习惯性的用上了小商人思维,讨价还价的本领极强。硬是将福克斯提出用五艘铁甲舰交换四个通商口岸的代价提高了近一倍,又增加了四艘铁甲舰。

    更有意思的是,满清对区区9艘铁甲舰显然并不太满意,他们需要更多的铁甲舰,因此提出增加购买20艘铁甲舰。虽然经过讨价还价,英国人给与的报价是每艘千吨级的铁甲舰,价值95万两白银,接近后世满清的定远舰报价140万两的七成,吨位却只有七分之一,价格十分昂贵,当然,也有铁甲舰所用钢铁产量限制的关系的。然而,满清经历几次大的失败,已经拖垮了自己的财政,国库已经空虚的可以跑耗子了。因此,和珅不仅将铁甲舰的价格压低到73万两,还创造性的提出了分期付款的概念,以大清的财政甚至英国人即将设立的税务司的税收为抵押,来交换这些铁甲舰。

    福克斯思考过后,确认了这些条件。

    这几年,远东的大明一直是顺风顺水中。

    自从1771年粉碎了满清的进攻,大明的安全形势完全改观,处于进攻态势。在北方,已经将战线维持在了徐州、宿豫一代;中部,不仅完全据有武汉,还将战线北移,趁着满清绿营兵哗变,也攻占了襄阳,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1781年9月,南京的天气依然炎热,已经头发斑白的王秋召集内阁阁员召开会议。

    在大明,由于实行的君主立宪制的责任内阁制,内阁的权利大大超过新华夏的内阁。作为内阁魁首的王秋,自然是权力最大的大明人。

    在询问了一番内政过后,就询问到了最关键的四川那里。

    “现在与成都的布政使杜玉林谈的怎么样了?”

    负责暗中接洽的军情司司长孙惠泉说道,“根据负责接洽的负责人言语,杜玉林已经做好了准备,寻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就有绿营的把总,只要我们兵临成都,他们到时候,必然打开城门接应。不过,他们要求,必须抓紧,否则,迟则生变。”

    王秋拍板,“此时确实不宜拖延。”转向边上的兵部尚书吴林成,“吴尚书,你必须尽快安排西方面军进军成都事宜。此事事关重大,我们只要占有成都,就可以具有四川全境,西可遥控西藏,北可威慑陕甘。同时还能将我们与满清的边境推进到秦岭—淮河一带,真正二分天下,甚至从人力物力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满清将不战自溃。”

    吴林成点头,“首辅放心,我马上安排进军事宜,务必在两个月内做好兵逼成都的准备。”

    “只有一点,以最恶劣的情况,假设成都没有内应,或者内应失败为前提,也要有能力占领成都这样的情形来准备。”

    “是!”吴林成站起来,行了个军礼,显示对命令的重视。

    另外就是内政方面的,尤其是经济方面,由于与新华夏签订的关税条约,彼此之间的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