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九章 军售的捆绑条件(第2/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显示出此次新华夏的谈判,目的并不单纯。

    黄冠成也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此行绝不轻松。在战前,大明与新华夏曾经陷入了一个漫长的贸易谈判。

    当初,大明初立,与新华夏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协定,按照协议规定,双方的产品都可以零关税的出口到对方境内。大明的官员虽然年轻,但是也大都在新华夏进修过一段时间,自然知道零关税的意义,也知道由此带来的后果。他们也仔细考察过新华夏的产品结构。这个时候,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的消费结构还比较单一,还是集中在衣、食两方面。

    粮食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有,甚至因为大明人口众多的缘故,还需要进口一部分粮食以弥补国内消耗,算是互补关系。因此,大明官员主要考察的还是纺织品方面。新华夏人虽然精明机巧,似乎什么都精通,但其实并不善于丝绸制造,原因就是栽桑养蚕、剿丝什么的一系列工序泰国繁琐,耗费工时太多,新华夏人少地多,一项讲究什么效率优先。因此,与新华夏的自由贸易,并不影响大明的三大传统出口项目,丝绸,茶叶与瓷器。

    因此,大明的官员最后同意了与新华夏的自由贸易协定。可惜,他们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不明白机械化大生产的威力。

    大明对新华夏出口的三大件,在新华夏并不很受吹捧。

    大明出口唯一的创汇项目就是茶叶了,因为新华夏没什么好的茶叶出产。而大明的瓷器在新华夏市场也是反响一般,除了高端瓷器还有一定的市场,中低端销量堪忧。

    最关键也是最大头的就是布匹的进出口。

    布匹方面,崖山人作为后世人,其实对于丝绸并不感冒,他们更欣赏的反而是柔软保暖又吸汗的棉布,无论是内衣还是外套都是这样。由于崖山人的示范作用,新华夏国内除了少数思想陈旧的年老汉人还喜欢穿丝绸,普通人虽然有购买丝绸的经济的实力,但是并不会购买。反而,新华夏却出口了大量的棉布与呢绒制品到了大明,这个影响可就大了去了。

    新华夏的呢绒,直接垄断了大明军方的衣物供应。呢绒相对于柔软的棉布与丝绸,更加挺括,与军队刚强的气质十分相配,因此,从新华夏学成归来的军官在军队 也是极力推荐采购新华夏的呢绒,因此新华夏呢绒垄断了大明的军方市场,获得了一个最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

    由此,新华夏光是棉布与呢绒,就每年获得了不下1000万华元的销售利润,让新华夏欣喜若狂。对应的,却是大明的哀鸿遍野。

    丝绸从来不是穷人的主要衣着来源,棉布、麻布才是。新华夏确实不生产丝绸,但是却生产棉布。凭借机械化生产所产生的百倍千倍的效率,相同规格的新华夏的棉布,相对于大明著名的松江布,价格只有五成左右,简直就是白菜价。大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产业工业,他们算得上是第一批的城市无产阶级,除了劳动,一无所有。但是,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商品经济有了一批消费者。他们对于价格更加敏感,新华夏的低价棉布一进入市场,就冲击了松江布的市场,导致以往畅销的松江布在库房里堆积如山,商家纷纷倒闭,哀鸿一片。

    姚黄氏是一名最普通的纺织女工。原本家在高邮,因为战乱。在当地无法维生,只能出逃到松江,成了一名纺织工场的女工,丈夫则成了码头的搬运工人,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甚至,在勤俭持家的姚黄氏的努力操持下,在松江还买了一所小房子,大儿子在一家药房当学徒,儿子甚至还读了书,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只是,日子正好过的时候,新华夏的廉价布匹来了。这些布匹说实话真不错,。丝线纤细而均匀,织出的布匹自然纤薄透气,关键是价格只有松江布的一半,直接冲垮了老板的手工工场,自己也失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