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九章 王秋殁 大明乱(第1/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皇宫,朱宪彝正在接见一个神秘的客人,内阁另一名次相宫兆麟。

    宫兆麟当初以满清一省巡抚的高位,向大明投诚。王秋等人对于满清的一省巡抚这样的高管投降自己自然是十分欢迎但是,对于怎么对待他却十分为难。

    从千金买马骨来看自然是要将宫兆麟高高挂起,并且还不能仅仅简单授以高位却不给实权,否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明升暗降,相当于堵塞了受降通道,不利于大局。因此,宫兆麟先是担任了广东巡抚。广东作为此时天下有数的富裕省份,仅次于南直隶,对宫兆麟的重视可见一斑。不过宫兆麟是典型的封建官僚,治国治省的本领是丝毫也无,这是封建官府的特性决定的。他们只需要管理好自己治下的老百姓,让他们安心的接受统治,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税赋提供,十分简单。但是接受新华夏培训的大明新型官员,还是比较崇尚对民众引导性的治理,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宫兆麟不仅为官不作为,当然,是在为民办事上。若论对下级官员的掌控,确实无人能出其右。大肆买官卖官,收受贿赂,结党营私,欺上瞒下,将满清官场的一套完全又照搬到了大明。

    王秋很想将这样的蛀虫绳之以法,可是为了政治大局,只能忍住,将他调到了zy,担任名义上仅次于自己的副首相之职,分管礼部与工部,只有监督权,没有决策权,基本上一个顾问的角色,如何能够满足宫兆麟的野心?虽然,他没有实权,但是此时投降的满清官员也不再少数,基本上都是视宫兆麟为首领,他其实并没有像旁人认为的那般无害。于是,在宫兆麟的暗中操作下,大明政坛除了留学新华夏的亲华派以外,又悄然出现了一个派系。

    大明朝廷此时在明面上看,王秋等留学派算的上一家独大,牢牢把握了军政两个方面,甚至将皇帝都给完全抛到了一遍,使得大明皇帝的权利甚至还比不上此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的国王。但是,在地方层面,亲华派的实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庞大,因为大明在建立过程中,接纳了许许多多的农民起义军,这些人虽然大多数没能进入中央,但是却牢牢把持了地方权力,比如卢茂、朱阿姜等人,都已经成为掌握一省甚至几个省份军权的地方实力派,实力不容小觑。

    他们在zy没有人脉,因此在zy说不上话但是,人往高处走,他们又怎么可能仅满足于在地方称王称霸?这时候,宫兆麟抛出了橄榄枝,打算与他们结盟。有这样的好事情,他们又怎会拒绝。

    王秋为人虽然也算是老谋深算,但是他的权谋主要表现在对敌上,对于自己人的把握掌控其实还不如在满清官场浸淫许久的宫兆麟。于是,王秋的眼皮子底下,大明官场隐然分成了两派,主流自然是留学派,但是投降的满清官员与初期起义响应大明的农民军势力就合拢到了一块,成了另一大实力。

    王秋之所以迟迟不能瞑目,原因主要并不是要求黄冠成等人要继续维护大明皇帝的正统地位,实质上,是希望黄冠成小心宫兆麟等人。虽然平时王秋也不时教导黄冠成等人要小心宫兆麟一派,但是一来说的含蓄,黄冠成还是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有点理想主义,将人心看的比较美好;另一方面也是留学派实力看着很强大,足以镇压一切。

    明朝皇帝朱宪彝在此时的大明就是一个透明人,大家都知道他的存在,有什么重大的公共场合也都出现,但是存在感实在太弱,让人只知道大明首相王秋而不知道大明皇帝是谁。不过,朱宪彝有,自知之明。虽然自己现在是地位尊贵的皇帝,但是在以前,自己也就是个在广西一带放牧的小牧童,朝不保夕的随便活着,不知道是够否有明天。

    这时候,在台湾的王秋派人找到了自己,说自己是永历皇帝的后裔,希望接自己到太旺继承大明皇位。小牧童想了想,反正自己现在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大不了就博一下呗。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