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九章 隐忍的颙琰(第1/3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比较起英明神武的曾祖父康熙,还有雄才伟略的父亲乾隆,颙琰就显得相当平庸了。然而,若论隐忍功夫,恐怕也就仅次于自己的祖父雍正。从皇子到登基为帝,耗了足足36年,更糟心的,虽然接受了乾隆的禅位,却依然当了四年的傀儡,直到乾隆驾崩。

    想想,乾隆是个什么主?刚愎自用还疑心病重,谁能在他眼皮子底下安稳过上近四十年?还有,当初,乾隆禅位给嘉庆,却接受和珅的建议,依然保留了玉玺,也就是依然操控着国家的大权。

    当时,已经成为皇帝的嘉庆上朝时是什么情形呢?乾隆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为了避免权力失控,却依然坚持上朝。他上朝时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因为只有和珅才听明白乾隆在说什么。所以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不仅是嘉庆,乾隆的人身自由也受到和珅很大的限制,因为无论是太监、官女或者是亲信官员都有可能是和珅派来的间谍。嘉庆也得小心行动,因为和珅曾在即位初期赠予嘉庆玉如意,所以嘉庆写下《咏玉如意》数首,故意扔给太监小德子。小德子便将《咏玉如意》献给和珅,和珅看后即笑说:“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但是嘉庆仍不放心,下令和珅除了公开场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礼。又称赐和珅良田美宅,奴仆婢女。就连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去世,嘉庆亦不能流露感情,七日之内嘉庆每天焚香三回,就连眼泪亦没有流。和珅倒台后,嘉庆写他当时恨不得立刻斩了和珅。

    由此可见颙琰的隐忍功夫是多么的到家,连老狐狸和中堂都失算了。

    只是,真正当上皇帝的欣喜很快就消失了。随着清军退回关外,失去了富饶的汉地的输血,满清的日子更加难过。

    另一方面,大明经过几年的努力,总算消化了北方的满清控制区,国势更加强盛。军队开始越过长城,对东北展开进攻。

    虽然满清的军队依然骁勇善战,但是人口摆在那里,即使按照1:2甚至1:3的战损,也拼不过大明,最后,不仅沈阳旧都在1795年被大明趁着乾隆驾崩国势混乱的时期夺了过去,经过多年的消耗战,在1803年,满清还失去了新都新京,也就是长春,不得已,满清已经撤退到了黑龙江流域。

    在此不利的情形下,满清终于向南方的大明提出归降。

    不过,大明也有聪明人,为了分化满清内部,开始拉拢满清内部的汉臣,像著名的大才子纪晓岚,就被大明委任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后世中央党校的校长,也算可以了。另一位著名的能臣,刘墉,则婉言谢绝了大明的邀请,回到老家安度晚年。因为,刘墉与其父亲刘统勋都受了满清太多的恩惠,实在是割舍不下对满清、对乾隆的感情。

    而向大明称臣的建议正是刘墉的建议。如果固守东北,南方是大明腹地,北方是大明掌控的外东北,更北则是新华夏的控制区,此时的东北还不是北大仓,只是北大荒而已,根本不可能养活几十万的士兵。以归降为诱饵换得大明的物资援助,并以此为契机,悄悄吞并原本在此地的少数民族,壮大实力,并向北发展,将外东北一举纳入囊中。外东北虽然气候更加寒冷,但是土壤依然肥沃,沿海地带更是气候湿润,还算宜居。最关键的是,清除了外东北的少数民族,就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再也不用担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