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三章 茗香话茶理(第1/2页)  螺旋记:把酒引香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釜锅内的水轻沸起来,奴婢从类似小型碗柜的列具中分别取出名曰鹾簋的瓷瓶、名曰熟盂的砂杯、名曰铜则的汤匙、一只瓷壶和一双竹筷,冯大娘从鹾簋中倒出少许盐粒,投入釜中,一会儿工夫,釜边泉涌,她接过木瓢舀出一瓢盐汤倒进熟盂中。

    过不多时,盐汤沸波鼓浪,用竹筷绕釜的中心回旋搅动三周,以铜则由纸囊中取出适量的粉茶自釜锅中央投入,片刻之后水沸泡沫四溢,茗香满屋,冯大娘又将熟盂中的盐汤倒入,待沸水稍平,两名婢女合力将茶床搭起,取下釜锅,以漉水囊过滤,茶水倒入瓷壶之中。

    另有婢女自都篮中搬出类似现代竹筐的藤畚,取三支精致的银碗,冯大娘手挽宽袖,将瓷壶中的香茶倒入碗中。

    “久不烹茶手艺生疏许多,二位贵客莫要见怪,且请饮鉴一二。”

    翟霏霏接过茶碗,一股清香瞬间沁人心肺,只见那汤如琥珀,清透怡人,轻抿一口但觉味甘隽永,齿颊留香,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轻松快慰,真可谓“鼻观舌根留不得,夜深还与梦魂飞”。

    “大娘,这是何茶,竟是如此芬芳清洌?”

    冯大娘笑道:“此乃蒙顶石花,产自蜀西蒙顶山。”

    白舒同道:“蒙顶石花,我知道,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帝王茶呢。”

    冯大娘道:“哦?蒙顶石花是帝王茶么?妾身倒是不知。”

    白舒同暗道“不好”:自己脱口而出却是没有过脑。蒙顶石花是唐代开宝年间,才在蒙顶山开辟皇家茶园,定期收采,遂成为朝廷祭祀的专用贡茶。自己这一说,竟是将帝王茶的名号提早了一百余年。

    话已出口,总要圆谎。

    “这个听说前朝文帝便是酷爱此茶,我也是道听途说,或许不真。”

    “哦,原来如此。”

    白舒同暗道“侥幸”:皇家辛秘,一般人不得而知,冯大娘身处坊间,翟霏霏对茶没有研究,自然不知道是真是假,总算是搪塞过去。

    翟霏霏又品了一口道:“这茶确有味道,从未喝过这么好喝的茶呢。”

    冯大娘道:“自古蜀地多茶香,西晋文人张载曾说:‘芳茶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人生苛安乐,兹土聊可娱。’不过,茶好固然重要,若是没有上水相配,也是无益的。”

    翟霏霏问道:“烹茶的水还有讲究么?”

    冯大娘道:“烹煮此茶所用之水来自长安城东六十里外骊山泉。好茶多来自高山峻岭,极寒之地,而山泉则为滋之脉也。我们凡人崇尚天境,离天逾近,自然逾生灵气。故而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

    翟霏霏点头道:“原来还有这番理论。”

    冯大娘道:“茶道即是无为之道,道家所倡天人合一,明是品茗,实为悟心,使人返璞归真。饮一碗茶,可以涤去昏寐,二碗饮罢,则是清醒神思,三碗过后,即可谓之得道。真正的茶人胸怀宽广,虚怀若谷,并不拘泥于小节,而是与自然完美契合。

    不仅道家,儒家、佛家亦是如此。茶与和谐密切关联,以茶养廉,礼中有茶,这正是孔孟讲求的‘仁义礼智’的中庸之道。知足者常乐即是‘了悟’,茶常游走于有事与无事之间,调剂心情,香茶一杯,则有清心养性之效,佛家讲,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正是该行则行的结果。”

    洋洋洒洒一番箴言,听得白舒同是频频点头。

    翟霏霏却是懵懵懂懂,但觉高深莫测,只知佛、道、儒三家虽然观点不同、认知有异,看来对茶的理解还是趋于一致的。

    她仔细品味,这茶真是越喝越是甘爽。

    “大娘,这茶中何以要加少许盐呢?”

    “烹茶之法甚多,我这只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放入少量的盐,意在去除茶中苦涩,还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