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物质和精神这两样东西,你至少要得到一样。
感觉,也挺有道理的。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至少得有物质。从唯心主义角度看,至少得有精神。若物质和精神都没有的话,真的会觉得人生有如完全没有意义存在般的虚空。
在世界上生活着的人,有的注重物质,为了物质而努力拼搏;有的注重精神,为了精神而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去寻找心中宁静的意义。
物质和精神到底哪样比较重要,其实这个没有太大的可比性,毕竟因人而异。
每个人心中支撑的动力都不一样,有的是物质,有了物质就有了一切,比如钱;有的是精神,什么都可以失去,但精神层面里最重要的东西却不能没有,比如爱。有的则是物质和精神各占一半,有了物质但没有精神会感觉没有灵,有了精神但没有物质会感觉没有魂,比如感觉。
像我这种尊崇感觉至上的唯感主义者,就是要求物质和精神要均衡,噢不,应该是精神比物质多一点点分量。而这两样东西的存在,对于我而言,都只是为我的感觉服务。我的感觉对了,好了,那么这两样东西就是有意义的。
在相对应的物质水平,我的精神水平也要适时按照物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既不会过分超越物质水平,也不会积压低于物质水平。比如说,当我的收入只有一千块的时候,我只会适时买几本书看看;当我的收入到了二千块的时候,我会适时给自己一次小旅行;当我的收入去到三千块的时候,我会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有时间就去兜风;当我的收入走到四千块的时候,我会给自己买一部电子琴,学着弹弹,愉悦心情;当我的收入去到五千块的时候,我会
换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会根据自己的物质水平来调配自己的精神享受水平。该享受的时候,就会享受。该节省的时候,就会节省。而这个度,全部取决于我的感觉。
因为我的感觉偏爱于精神层面多一些,所以物质(比如钱)在我身边停留的时间并不会太久,除非有一天有人走进我的生活替我管好物质。
我在精神层面上花费的时间是最多的,也是最充实的,所以精神上的领域都是不停在开拓和强固。
或许,物质和精神这两样东西,我先得到了精神。至于物质,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摸爬滚打。怎么也好,至少两者,我已得其一。
感觉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一句:“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此时的我有些许感慨:曾经本着学写的心写起了东东,可谁知,东东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写回忆录,回忆录再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写周记,周记再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写日记,日记再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写心得。嗯,想想也真是个有“才华”的转变。
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我得精神,能稳心界。
最近也正在看一本叫精进的书,在这本书中,我有看到一个对于我来说很新鲜的词——半衰期。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后来,许多其他的学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
那本书有把“半衰期”这个词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发生时给我们带来的即刻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比如玩游戏,玩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很多事情都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会迅速消退,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求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地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以此类推,生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